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实习生 孙琳洋 梓潼县司法局供图
从秦时置县至今,梓潼县已有2300余年。悠久的历史在这里孕育出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也让梓潼成为文昌文化发祥地、“两弹一星”精神重要承载地。
历史的馈赠,梓潼从未辜负。
传承“先交树、后交印”的古老法治智慧,赓续“两弹一星”红色法治基因,梓潼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法治共鸣——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红色法治文化美美与共,通过精准服务、文化赋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激荡起澎湃的法治动能。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梓潼县,试图解码这座千年古县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的“法治密钥”。
笃行致远
普法从“纸上任务”到“落地生根”
一座千年古县如何以法治为笔,在时代长卷上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又怎样与百姓展开温情对话,共赴一场双向奔赴的法治之约?
“八五”普法以来,梓潼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锚定打造丘陵地区法治建设综合示范样板这一目标,创新打造“法‘梓’‘潼’行”品牌,探索建设“一园两廊多元多点”法治文化带,推动普法工作完成从“量的积淀”到“质的跃升”的精彩蝶变。
在梓潼县,“八五”普法规划不仅勾勒出法治建设的路线,更将普法履职纳入党政“一把手”年终述职评议,压力直抵“关键少数”。规划以“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的“五同”机制,让普法从柔性任务变为刚性约束的“硬指标”。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梓潼县出台系列制度文件,明确部门与16个乡镇的普法责任清单,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县委定期研究进度、人大审议加强监督、政府聚力破解难题、政协调研贡献良策,部门联动开展“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律师、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踊跃加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普法格局已然成型。
近年来,梓潼县先后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集体、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等荣誉。梓潼县创新的“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包联X类群体机制”,利用“法律明白人”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让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在小、化解在萌芽,两次登上《人民日报》;创立的村规民约“三评两审一监督”积分制管理办法,入选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施行以来各乡镇涌现出众多“零纠纷村组”,邻里互助蔚然成风;村(社区)“法律之家”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法治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建设运行经验入选2024年《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这些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创新果实,把法治的种子播进百姓心田,也让梓潼的法治画卷愈发鲜活动人。
家喻户晓
织就精准普法“经纬网”
“今天才知道帮人‘转钱’‘租账号’可能涉嫌犯罪,我会提醒身边同学,不做法盲!”今年9月,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的法治课堂上,听完“帮信罪”典型案例剖析后,学生们连声感叹。
这样的法治警醒,是梓潼县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生动注脚。以“法律七进”为经纬,当地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让普法不再是单向灌输——群众在参与中对话,在共鸣中收获,法治阳光穿透生活,照亮每个人的心房。
守护“一老一小”,连着万家灯火。校园里,梓潼县依托校园“法律之家”100%配备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超过2000余场次。当视线转向养老院,法官、检察官、律师常围坐老人身边,耐心细解他们关于赡养继承的困惑,反复叮嘱防诈要点,以涓滴法治关怀守护“银发”安康。
怀孕后被公司以“照顾”为名调离核心岗位,薪资大幅缩水,该怎么办?残疾人行动不便又该如何寻求法律服务?面对妇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潼城巾帼说法》栏目用剧情演绎真实案例,让法条变成“护身符”;“量体裁衣”的上门服务,为残疾人破解就业、社保难题,撑起法治“保护伞”。“八五”普法以来,梓潼县已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10万余件,开展特色法治宣传活动6000余场次,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逐渐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走进梓潼县的绵阳市健康食品产业园,全市首个“企业法律之家”在这里扎下了根。2022年起,梓潼县整合政法、执法与法律服务三支力量,以“1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支点,建起涉企事务综合服务体,精准培育162名企业“法律明白人”。借“法治+”模式,梓潼县用座谈释法、以案析理为本地企业“把脉问诊”,送上“清单式”“互动式”服务:800余次“法治体检”筑牢企业防线,2000余人次法律咨询得到耐心回应,300余起涉企纠纷就地化解,1000余份合同经审查剔除隐患,700余条风险建议从源头减少了劳资纠纷。“综合查一次”的联合执法与“天府入企码”的智慧应用,让梓潼县的营商土壤里迸发出别样生机——全县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同比下降两成,“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频次翻了一倍。一升一降的背后,是创业者舒展的眉头,是工人脸上踏实的笑容。
润物无声
法治文化实现破圈传播
2024年12月2日,一纸《蜀道翠云廊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在梓潼县破土而出——这是绵阳市首份为千年古木量身定制的法治承诺,为翠云廊上11950株百年以上的古树撑起了“保护伞”。那些虬枝如铁的苍柏,曾经见证蜀道沧桑,如今得以在法治的暖阳下,继续在时光里刻下新的年轮。
梓潼向来埋藏着与自然共生、与规则相守的基因密码。张飞植柏表道、“先交树、后交印”的历史典故,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与法治保护价值。翠云廊深处的七曲山大庙内,《文昌帝君阴骘文》中“禁火莫烧山林”“勿毒鱼虾”的生态箴言,与现代环保理念碰撞出清脆回响,“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的训诫,依然与现代法治精神有着灵魂共振的频率。
古县逾千载,法韵启新篇。
如今,循着梓潼“一园两廊多元多点”法治文化带建设蓝图,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走廊与红色法治文化走廊遥相呼应,宪法广场、“观法明理・公平信义”、“黎民雅化”、“杨婆婆法治小院”等县、镇(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如繁星散落,照亮城乡每个角落。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走进藏身于山中的梓潼县石牛镇雁门村,路旁树木生机勃勃,青瓦白墙的村屋错落有致,干净的路面四通八达……随处悬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标语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雁门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议事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将地域文化与法治理念深度融合。秉承“一个先进村就是一本法治乡村建设实践的教科书”理念,近年来,梓潼县成功创建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全国模范司法所1个。
梓潼,不仅有村头巷尾的法治实践,更有从峥嵘岁月中淬炼的法治基因——2021年,梓潼县从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烽火岁月里,提炼出“建法治机构、促公平和谐、守国家秘密”的红色法治密码,“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成功跻身四川省首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2023年,全省首个综合性红色法治文化教育馆——中国两弹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馆揭幕,这座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内铺展着全党、全国和全省法治探索长卷,汇聚了“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背后蕴含的法治精神火炬。2025年,梓潼依托两弹城红色资源深耕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被写入选2025年《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
踏浪新时代,梓潼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普法网络重塑法治传播的时空维度,匠心打造“法‘梓’‘潼’行”法治品牌,孕育出“法状元”与“邱小姐”两大法治文化符号:“法状元”从2300年前的文昌文化中走来,携“守规矩而遵法度”的古训;“邱小姐”传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的保密代号,凝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一古一今,两大法治符号碰撞出耀眼火花,2024年同登四川省首届十大经典法治IP榜单,让传统法律文化与红色法治文化在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在“法‘梓’‘潼’行”微信视频号开通的《普法微课堂》栏目上,身着红袍的“法状元”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书卷,与身着工装、佩戴“596”徽章的“邱小姐”并肩而立,以“虚拟动漫+对话讲述”形式让枯燥的法条变得可亲可感,受到广大网友喜爱。
从“法制宣传”到“法治文化”,梓潼还创作了一大批“叫得响、传得开、记得住”的文艺精品,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浮生错》,摘得首届家国情怀主题微电影平安中国单元最佳作品奖;宣传片《让爱传递,让法护航》,定格法律人扎根基层的温暖镜头,跻身“四川省首届法治之光法援故事影像展”十佳作品;原创歌曲《法在天地》,高唱“法如日月照山河”的庄严。这些带着泥土气息与人文温度的作品,恰似春雨落在田垄上。润物无声之间,法治已不再是墙上的条文、纸上的案例,而成为血脉里的行动自觉,化作打开生活难题的“金钥匙”!
从“关键少数”述职评议时拧紧的责任链条,到田间地头“法律明白人”用乡音织就的法治絮语;从模拟法庭上少年们涨红脸颊的法理争辩,到“企业法律之家”为发展校准的权益罗盘;从两弹城震彻时空的法治箴言,到司法护佑下翠云廊古柏抽出的新绿枝芽——在梓潼这方水土上,“八五”普法播撒的法治种子早已破土成林。当法治融入柴米油盐、铭刻群众内心,梓潼这座古城也将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