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在福州某快捷酒店的会议室里,20多名零基础学员正互相注射肉毒素;同一时刻,隔壁房间一名接受非法医美手术的女孩因过敏性休克被紧急送医。这是央视记者历时三个月暗访医美速成班目睹的惊心一幕。近年来,打着“零基础包教会”旗号的非法医美培训在全国多地蔓延,形成从招生培训到药品供应的黑色产业链。
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揭露非法医美培训乱象:无资质机构以“包教包会”“推荐就业”为噱头,将毫无医学背景的学员推向市场,甚至传授“躲避审查”的“捞金秘籍”。这场以“美丽”为名的生意,正在将消费者的健康置于险境。
那么,医美速成班无资质招生、虚假宣传、发假证等行为,涉嫌违反哪些法律责任?学员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操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会因为不知晓被误导而免责吗?
央视曝光
从教室到“手术台”的疯狂速成
“针剂学费3580元,三至四天就能上手。”央视记者以学员身份咨询时,“九维集团轻美教育”销售人员发来课程表:6月单月就在20多个城市开设速成班。在福州培训班现场,培训师正指导学员互相注射:“肉毒素别放店里,被抓就说‘不懂’。”
第三天的培训因突发事故中断——培训师在隔壁房间为顾客注射时,导致女孩休克送医。“再晚十分钟就可能丧命。”参与抢救的福建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说,现场发现的肉毒素属毒性药品,必须由持证医师操作。
此外,在缴纳培训费用三个月后,记者收到了这份从辽宁沈阳某酒店寄出的“职业技能认证”。深蓝色烫金封皮上赫然印着“四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字样,翻开内页,名称显示为“高级轻医美科技抗衰技术管理师”。
证书落款单位是“中国医美科学管理培训中心”。证书上标注的网址为“中国美学技术管理中心”,记者随即登录了这个网址,查询自己的证书,结果发现该页面无任何医美专业内容,仅是多个不同领域培训班推荐页面的集合。记者又致电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热线,了解是否有“高级轻医美科技抗衰技术管理师”的技能认定,对方回复没有这个技能认定。
记者调查
四天学习即可获得高级资格证书
8月25日,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医美培训”,大量机构宣称“零基础入门”“颁发国际证书”。记者在一家医疗美容培训学校的网站看到,有位学员报名学习了微整形注射培训班,其评论称:一共学习了5天,包住宿。
25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上述医疗美容培训学校的老师,表明自己是零基础,并且想学习微整形注射。
记者:想学习微整形注射。
老师:我们现在开设了医美全能班,包含除皱、微填充、抗衰紧致、面部提升、四维精雕、瘦身塑身、美白嫩肤等课程。
记者:价格多少呢?
老师:原价6800元,预交定金200元享特价活动名额,到校再补2480元即可!
记者:需要学习多少天呢?
老师:4天,你觉得没有学会,没有学好,可以留下来接着学,学会为止。
记者:学完可以拿证吗?
老师:学会即可获得高级轻医美皮肤管理师执照、高级微整形师资格证。
记者:发证机构是哪里呢?
老师:国际整形美容协会颁发证书,官网可查。
记者看到这名“老师”的朋友圈有不少医美培训课堂的图片和视频,其中有学员用注射器向其他人的面部注射液体。记者通过多方查询后并未发现有关于“国际整形美容协会”的任何官方信息。
根据央视曝光和记者的调查,四川嘉世律师事务所律师路国宇表示,首先,这种所谓的培训没有任何医学背景和资质,人员受培训后进行医学治疗性质的医美,本质就是非法行医。这些培训机构,则极有可能因唆使、帮助、放任构成非法行医的共犯。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非法行医最重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次,如果这些肉毒素、玻尿酸是假冒、伪劣药物,则可能构成销售假药、劣药罪;如果药物是真实有效的,但缺乏合法渠道,则这些机构的销售行为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更严重的情况,如果医美速成班组织者的培训直接或间接造成多人伤残、死亡(培训中有学员被紧急送医),那么,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故意伤害罪,甚至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路国宇同时强调,参与培训并实施非法行医的学员,若造成就诊人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同样需承担刑事责任。
行业发展
千亿市场与“医生荒”的矛盾
“本地正规机构约不到医生,但朋友圈里‘上门打针’的美容师随时能约。”市民小林对记者说道。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3年,中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在2023年用户规模达2354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105万人。预计到2026年,我国轻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根据国家卫健委及相关行业协会公开信息,全国具备合法资质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数量约在3.8万名左右。与此同时,医美机构数量较2023年增长19.8%,而合规医师增速仅为6.2%,远低于市场需求增速。预估行业人才缺口可能高达10万人以上。
“10年培养一名合格医美医生,但‘速成班’3天就能‘量产’。”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专家表示,非法培训机构正是钻了行业人才缺口的空子。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三天医生”往往流向监管薄弱的下沉市场。2024年数据显示,四线及以下城市医美消费者占比达38.4%,反超新一线城市(20.0%),成为增速最快的区域。轻医美项目(如光子嫩肤、玻尿酸注射)因价格亲民、恢复期短,成为下沉市场的主力需求。
事实上,“轻医美”也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获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内进行。同时,我国还规定,从事医美行业的医师除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外,还必须具备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四川知石律师事务所律师梅安石说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从事医美工作,根据岗位的不同需要《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护士执业证》等。如果学员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操作,或构成非法行医,将面临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三重风险。若医美行为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按1万元计算。如果情节严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将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不会因为从事医美行业的人不知晓被误导而免除刑事处罚,‘技能证书’≠行医许可。”梅安石说道。
部门行动
多部门联动斩断黑产链
2023年,成都一美容院非法行医致人失明,美容院被判赔34万元;2023年,一位“90后”女子经服装店店主注射玻尿酸填充额头,落下终身残疾;2021年,新疆一名19岁女孩整容时心脏骤停,被告人无行医资格……
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在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涉及医疗美容机构使用过期药、违规使用A型肉毒素、发布虚假广告等医疗美容处罚占主要类别。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整治力度,但“黑医美”导致的伤残事故、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一些“黑医美”藏在写字楼、酒店、小区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隐蔽性强,监管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受访人士和专家建议,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持续深入打击“黑医美”产业链条。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响应,明确表态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任何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不得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同时,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医师除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以外,还应当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已迅速指导地方核查相关情况,要求查清事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医疗美容乱象治理,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