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省女子监狱供图
“亲爱的何妈,我是小娟(化名)……”某日清晨,省女子监狱心理咨询民警何静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上熟悉的字迹让她心头一暖。
在信中,曾经的管教对象小娟向何静倾诉了出狱后的遭遇:满怀希望购入鸡苗创业,却遭人盗窃,雏鸡一只不剩。绝望中她拧开农药瓶盖——就在那一刻,何静那坚定而温和的声音如惊雷般在脑中炸响:“天塌下来,只要活着,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这声音瞬间让她清醒过来,停下了动作。
这声穿越高墙的呼唤,不仅唤回了小娟悬在半空的手,更在她的心里播下了一颗重生的种子。
秉包容之心 从倾听起步
时间拨回到2024年初,患有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小娟走进咨询室,寻求民警的帮助。
童年时亲情的严重缺失让小娟无法信任他人,情绪时常失控,人际关系极度紧张。何静深知,面对这块“顽石”,她肩负的不仅是心理咨询民警的责任,更是重塑一个灵魂的担当。
面对小娟这块“硬骨头”,何静的矫治策略是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沉默而专注的容器:摒弃预设的评判和急于求成的引导,安静地、全然地倾听,接纳小娟那些愤怒、绝望、混乱的情绪。当小娟深陷于过往的创伤记忆,或因长期的失眠而躁动不安时,何静教她用最简单的“腹式呼吸法”:帮助她将注意力收回到当下,在一呼一吸间重新建立对自我和当下的觉察。这是稳定心绪、正视现实的第一步,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
立纪律为界 架信任之桥
信任的建立绝非易事。小娟习惯用攻击和疏离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在一次例行心理咨询中,她再次表现出强烈的抗拒,甚至故意挑衅何静,试图激怒她以验证“所有人最终都会抛弃自己”的扭曲观念。
何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她没有如往常般温和劝导,而是在小娟又一次无理打断后平静地宣布:“基于你目前的状态和选择,我决定暂停我们的咨询。当你准备好以尊重咨询和民警的方式交流时,我们再重启。”小娟愣住了,随即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何警官竟然真的“拒绝”了她?!
接下来,小娟所在监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何静严格遵守“暂停咨询”的决定,以专业、平和之姿引导罪犯,目光扫过小娟时并无特殊关注。这份“被拒绝”的规则感,让小娟逐渐明白:在监狱,监规纪律是不可逾越的铁律,何静先前的包容并非纵容,此刻的严守规则、一视同仁,是让她认清身份、学会遵守的开始。
几天后,一份字迹笨拙但认真的《心理咨询申请》送到了何静手中,署名正是小娟。这一次,小娟的眼神少了挑衅,多了几分认真。接过申请的何静轻轻舒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以退为进”的大胆尝试终于取得了成效。
授锦囊为钥 固向善之光
随着信任的建立,何静引导小娟直面创伤的“深渊”,探索她“我不值得被爱”“世界充满恶意”等观念的源头,帮助她理解抑郁的根源并非自身的“错误”,而是创伤应激的烙印。何静向小娟传授“安全平静之地”“容器技术”等情绪稳定化方法,更点燃小娟心中“我能改变”的火焰。渐渐地,她见证小娟逐步学会管理情绪,行为变得适应,也重新燃起对未来的渴望。
何静引导罪犯进行沙盘治疗
刑期将尽,何静带小娟最后一次走进咨询室。“今天我有七个‘锦囊’要送给你。”何静的语气温和却郑重:“第一个,‘新生锦囊’。愿你走出大门,如嫩芽破土,拥抱阳光雨露,开启崭新人生;第二个,‘勇气锦囊’。前路未必平坦,但望你心怀勇气,踏过坎坷、不退缩;“第三个,‘责任锦囊’。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第七个,‘平安锦囊’。最朴素的祝福,愿你一生平安顺遂,身心康泰。”
小娟的视线模糊了,这七个“锦囊”,既是祝福,也是叮咛,她哽咽着:“何警官……我记住了!我一定好好的!”
在信末,小娟附上了新鸡舍的照片,毛茸茸的雏鸡挤作一团,叽喳声仿佛要溢出画面。“你的字写得比之前好看了……”何静提笔回信,“相信你的努力,一定能换来满院子的热闹和丰收!”
这封穿越绝望的信笺,让何静更深切地懂得肩头的千钧之重——监狱民警不仅仅是正义与秩序的维护者,更是绝望深渊里的“燃灯者”。黑暗中的微光一旦被点燃,纵使命运风暴再临,也能在迷途者心间,燃起不肯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