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 育儿假,如何才能成为“敢请敢休”的福利?

  
2025-08-20 14:31:41
     


特约评论员 周葱

据媒体近日报道,2023年5月,张某请休育儿假,但公司以订单紧张为由不准假。于是张某陪护女儿前往医院治疗,3天后公司竟将其开除。后来劳动仲裁机构认定张某请假事由正当,虽请假流程有欠缺,但不应被视为无故旷工,且公司未能举证不准假的合理性,最终裁决公司支付赔偿金。

育儿假,作为国家为鼓励生育、缓解家庭育儿压力而推出的重要政策,其本质是职工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绝非用人单位可随意应付的“额外恩赐”。从法律层面看,相关法规明确赋予职工休育儿假的权利,既是对家庭责任的社会支持,也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制度保障。然而现实中,不少企业却将自身 “家法” 凌驾于国法之上——有的以 “岗位离不开” 为由拒绝审批,有的将育儿假与全勤奖、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更有甚者以 “旷工” 为由辞退请育儿假的职工。这些行为不仅公然违背法律精神,更在无形中消解着政策的民生温度,让本该惠及万千家庭的制度红利沦为一纸空文。

企业对职工请育儿假的绝情态度,看似是维护了短期的运营秩序,实则是缺乏长远眼光的短视之举。照顾生病的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然责任,履行这份责任既符合人伦情理,也在法律框架之内。当职工因育儿需求依法请假时,企业若以冰冷的规章制度为由横加阻挠,甚至横加惩罚,不仅会寒了员工的心,更会破坏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纽带。须知,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往往源于企业对个体困境的理解与包容。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企业,即便能通过严苛管理维持一时的效率,也终将因此而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管理上的短视,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

要让育儿假从法律条文真正落地为职工“敢请敢休”的福利,仍需突破多重阻碍,而构建多方协力的成本共担机制尤为关键。从一些地方成功经验看,对积极落实休假政策的企业,可通过税收抵扣、专项补贴等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激发企业执行政策的主动性;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 “护理保险” 制度,合理分摊休假期间的薪资成本,既能减轻企业负担,也能保障职工权益。与此同时,对那些拒不执行国家规定、动辄以 “家法” 侵犯职工权益的企业,必须强化监管与惩戒力度。例如福建将违规企业纳入拖欠工资 “黑名单”,并限制其参与招投标的做法,就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了有效震慑,值得推广。

唯有让守法者得实惠、违法者受惩戒,才能真正维护国法权威,让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