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未成年人结伴游泳 1人溺亡  同行者需担责吗?

  
2025-07-28 17:48:54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高温之下,游泳是不少人消暑必备的运动,因此溺水事件也屡见不鲜,每年有不少中小学生因为游泳、嬉水而溺亡,如果发生溺亡,结伴同行的人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呢?近日,成都高新区法院审理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

13岁的小易与14岁的小杨、小雷、小陈、小谭、小段6名未成年人相约来到一水库泄洪通道“泄洪闸”外的水潭戏水。嬉水玩耍过程中,小易发生溺水,结伴同行者及其找来施救者积极施救,并报警求助。警察和120救护人员赶到现场后,经抢救无效,确认小易溺水身亡。

小易父母遂将小杨、小雷、小陈、小谭、小段及他们的父母、该区域的负责单位、管理单位等一同诉至高新法院养马法庭,要求小杨、小雷、小陈、小谭、小段及其父母共同对小张的死亡承担50%的责任,请求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共计499248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案由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按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承担责任。小杨、小雷、小陈、小谭、小段等在不擅长游泳的情形下,应当意识到在野外水域下水游泳、戏水存在危害生命安全的风险,相互之间应具有保护他人生命健康安全的注意义务,但案涉同伴之间并没有相互劝告、提示对方不要下水野泳、戏水。

虽然在发现小易溺水时,小杨等同行者有试图营救、向他人寻求帮助、报警等施救行为,但均不能免除相约一同前往案涉水潭的过错,应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小易系初中一年级学生,对到野外水潭戏水、游泳一事也应预见到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但仍与同伴一起到水潭游泳导致溺水身亡,对于其溺水死亡的损害后果,本人应承担主要责任。

综合考量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否下水,相约结伴的提议、交通工具提供等因素,即结伴同行者的过错与小易死亡的损害结果之间的原因力大小,酌定由小易自行承担90%的责任,由小杨承担4%的责任,由小陈承担2%的责任,由小段承担2%的责任,由小雷、小谭各自承担1%的责任。判决后原、被告未提起上诉,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2021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旨在增强全球人民安全意识,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2025年7月25日是第5个“世界预防溺水日”。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接近40万。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触目惊心的数字引人深思,预防溺水势在必行! 水库、河流、池塘、水潭等,看似水面平静,实则水下危机重重。每一起未成年人溺水悲剧的发生,都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一、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监护人是第一责任人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需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携手构建预防溺水等安全风险的坚固防线。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承担着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

家长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监护职责,认真履行监护人的角色,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管。特别是在孩子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等自由活动时间,以及孩子与同伴外出游玩时,要特别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施,定期进行防溺水等安全知识的传授,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应对风险和自救的能力,以预防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未成年人溺水,同伴应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救助义务

未成年人溺水,同行伙伴是否有救助义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同行伙伴并非法律上规定的救助责任主体。然而,如果未成年人在河边玩耍时发生溺水,由于自救能力有限且可能无法发出求救信号,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忽视、逃离现场,不采取任何救助措施,也不及时通知他人,这将使溺水者陷入极度危险和无助的境地,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基于他们共同参与活动的行为,以及溺水者所处的无助状态,同伴理应承担相应的救助责任。

但是,同伴在实施救助时,其行为必须与其个人能力相匹配。未成年人根据年龄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两类。对于8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紧急情况可能无法自保,更谈不上救助他人。而8岁以上18岁以下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通常被认为具备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符的救助能力,可以在其能力范围内采取救助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救助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采取最为安全和合理的救助措施。例如,他们可以大声呼救,吸引周围成年人的注意,或者使用手边的工具如长杆、绳索等进行救助,而不是直接跳入水中。同时,救助者也应迅速拨打紧急电话,寻求专业救援队伍的帮助。

最后,考虑到救助者本身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我们对其救助结果的期望应保持合理,不应过分苛求其必须成功救活溺水者。鉴于救助者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其体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盲目尝试强行救助,可能会危及救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我们应当鼓励未成年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冷静思考,采取恰当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冲动。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