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 省女子监狱供图
“我们都是破茧的星光向着东方启航把昨夜的泪炼成黎明的光血脉里奔流着黄河长江每一个音符都是新生的力量”……一曲原创歌曲《破茧的星光》,24名罪犯齐声歌唱,这是省女子监狱六监区“蕙岚”合唱团的表演现场。她们积极的状态,动听的旋律,获得了民警的掌声与肯定。可是,谁能想到一年前的她们还陷在情绪的低谷,在改造中浑浑噩噩。
那么,“蕙岚”合唱团有着怎样的“魔力”为她们注入积极改造的动力?
缘起:从一首小诗里诞生的合唱团
“这本是我人生中最灰暗无助的经历,可是‘蕙岚’合唱团给了我重新出发的力量。”罪犯李某某,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面对漫长的刑期,她消极迷茫,找不到改造的动力。在高墙之内,还有很多像李某某这样迷失方向,在低谷中徘徊的罪犯。怎样更好地对她们进行教育改造,民警们一直在思考。
2024年6月,监区教育管教民警在收集罪犯禁毒主题稿件中发现了一篇原创诗歌。诗歌语言质朴但真情实感,体现了罪犯改造心境的变化。民警便萌发将这篇代表罪犯心声的文字谱曲成歌的想法,让更多罪犯能听到,从中找到改造信心。说干就干,民警组织创作小组结合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行旋律创作与编曲。
当这首原创音乐在监区响起,有的罪犯轻声跟唱,有的轻叩节拍,沉浸在音乐中的她们眼中闪着光芒。让民警发现了一首歌曲背后的能量:罪犯参与歌唱疗愈消极情绪、建立信心,接受正向引导。这正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改造手段!正是这次意外收获,一支由民警指导、罪犯参与编排歌曲的监区罪犯合唱团应运而生,取名“蕙岚合唱团”。
“蕙”本指蕙草,寓意向上生长。六监区教育改造品牌“一苇+蕙”便是取义于此。“岚”指山间的雾气,寓意清新和宁静。民警为合唱团取名“蕙岚”,寄喻罪犯能在音乐的熏陶中,洗去过往的尘埃,如蕙草般回归本心,像山间雾气般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
生根:让“沉默者”蜕变为“引路人”
为了更好让合唱团发挥对罪犯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监区制定了合唱团的选拔标准,涵盖改造表现、性格特点、音乐经历等条件,并组织了一场“公开海选”。“警官,我没学过声乐,可以参加吗?”“警官,我喜欢唱歌,我想试试。”民警鼓励罪犯积极参加,从中培养兴趣爱好。经过一周的选拔,最终确定12人为首批合唱团队员。
除制定明确清晰的选拔标准外,监区还制定合唱团训练计划等一系列运转机制:制定每周开展3~4次大班齐练、小班教学的训练计划,鼓励有乐理专长的罪犯帮助基础薄弱的罪犯提升合唱技巧;同步建立管理措施,定期检查合唱团罪犯的改造表现、动态跟踪训练效果;围绕“感恩”“诚信”等主题精选曲目,将思想教育融入训练过程,引导罪犯在学唱中反思过往行为,推动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我误入歧途,再也不能从事热爱的音乐事业,但没想到在‘蕙岚’合唱团里我还能用乐理知识帮助别人,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现在我每天能量满满。”罪犯陈某某入狱前是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过往身份的落差与内心的愧疚,她不愿与人交流沉默寡言。加入合唱团后,在一次次的排练中她渐渐打开心扉,并且在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中教其他罪犯一些识谱方法,帮大家把创作出来的旋律谱成曲。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自身价值。
晚间时刻,六监区操场便会传来合唱团的排练歌声。罪犯们通过歌唱,释放内心的压力,梳理改造情绪,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改造积极性明显增强。
发芽:在歌声里唱出重生与希望
“哥哥,我加入了监区合唱团,晚上排练的时间,是我最放松也是最能静下心的时候,唱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感觉状态比之前好多了,等出去了,我还想一直唱下去。”罪犯吴某某在信中与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变化,这份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成了她积极改造的动力。
一年来,“蕙岚”合唱团创作出《遇见》《悔悟》《一抹微光》等9首原创歌曲,这些以 “新生”“亲情”“希望” 为主题的歌曲,成为罪犯情感寄托的载体与改造路上的希望明灯。合唱团罪犯积极向上、乐观的改造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其他罪犯,监区犯群改造氛围更加浓厚。
如今,“蕙岚”合唱团成为六监区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造文化名片,是监区教育改造成效鲜活的注脚。未来,监区将持续深耕“蕙岚” 合唱团品牌建设,拓宽艺术表现形式,将情景剧、朗诵等表演融合到合唱中,激发罪犯的创作热情;同时联合心理评估中心,以合唱团的创作表演为载体开展定制化心理矫治项目,帮助罪犯缓解负面情绪、修复心理创伤、重构认知,让罪犯在音乐氛围中实现心灵疗愈,全方位助力罪犯积极改造。
让每一个音符都化作助力罪犯跨越高墙、走向重生的阶梯,这饱含新生力量的歌声也将传得更远,未来,省女子监狱将继续用心用情谱写教育改造罪犯的新篇章,见证更多的蜕变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