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

  
2025-07-11 12:18:56
     

包苗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雍剑波 文/图

一张纸,一支笔,一场无声的对话。当沟通存在障碍,司法如何传递温情?

7月11日,记者从邻水县法院获悉,邻水县法院案例《林某与张某离婚纠纷案——示范文本助力听力残疾人诉讼“无障碍”》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示范文本应用典型案例(第二批),给出了动人的答案:即便你的世界被不小心按下“静音键”,正义依然铿锵有力……

清晨的阳光透过法院的玻璃窗洒进来,立案窗口前,一位年轻女子神色慌张,在大厅东张西望。

“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邻水县法院诉讼服务人员微笑着询问。

女子没有回答,只将手中的身份证往前推了推。诉讼服务人员低头查看材料,女子依然沉默,随即快速在手机屏幕上打字。诉讼服务人员这才意识到,当事人林某是一名听力残疾人。

诉讼服务人员抽出一张白纸,写下:“别着急,我们可以用笔交流。”随即引导林某至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进行接待,并准备了纸和笔。


立案工作就这样在一笔一划和点头摇头中开展起来。

经过耐心“交流”,诉讼服务人员终于“听”懂了林某的诉讼请求。

原来,林某与丈夫张某经人介绍相识,于2013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后因家庭琐事频繁发生争吵,导致夫妻感情逐渐破裂,加之林某存在听觉障碍,双方未能及时有效沟通,夫妻关系进一步恶化。此后,林某离家自行前往外地务工,期间多次尝试联系张某协商离婚未果,遂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并争取儿子抚养权。

了解相关情况后,诉讼服务人员随即拨打了丈夫张某的电话,不料被张某挂断。

“别担心,我们会帮你。”诉讼服务人员紧握林某的双手,继续在白纸上写字。

考虑到让林某自行完成诉讼材料的准备工作确实存在困难,诉讼服务人员遂向其提供离婚纠纷起诉状示范文本。林某根据示范文本相关提示,通过勾选、填空,顺利完成要素式起诉状及相关材料的准备。

诉讼服务人员协助林某将起诉材料提交至立案窗口,立案法官快速提取要素式起诉状的关键信息,半小时内完成立案。林某捧着案件受理通知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院委托专职调解员开展先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根据要素式起诉状中“子女抚养”“夫妻共同财产”等要素的梳理,以及张某的答辩意见,快速完成案件信息的结构化采集,锁定双方共识,明晰争议焦点。同时,与林某进行针对性沟通,一项项协商,一点点推进……离婚、抚养权、财产分割,一切尘埃落定。

“谢谢你们的帮助。”阳光洒在林某瘦削的肩膀上,她双手伸出拇指,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谢谢”的手语动作。

这一刻,没有人说话,但正义,在沉默的纸笔间,写下了最动人的对白。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