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培
五一节前,西昌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说德会高速公路早已开通,从西昌到会理的路途不像过去那么难走,现在仅两个小时就可直达。他盛情邀请我再去一次,于是,我踏上了成都到会理的旅程。
记得四十年前的盛夏,经过难以忘怀的三年高中紧张学习,我和同学都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邀请我一起到他的老家会理去玩儿。8月底入学之前,我和同学登上了从冕宁到会理的长途班车。虽然说起来路途不过两百多公里,但经过将近一天在蜿蜒山路上的颠簸,近乎黄昏的时候我和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到了会理。一到他爷爷奶奶家,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驱散了我们一路的疲乏和困倦,匆匆填饱肚子后,我俩倒头就睡,满心期待着第二天的行程。
次日清晨,晨光透过窗棂洒在脸上,唤醒了沉睡的期待。同学提议先去城外铁厂村的红军长征过会理时的会理会议纪念地,回来再逛古城。秉持先远后近的原则,我们骑了两辆二八大杠,迎着晨风出发。那时的道路远不如现在平坦,一路上尘土飞扬,车轮碾过碎石的颠簸,却丝毫未减我们的兴致。
大约经过半个小时的骑行,我们远远就望见了会理会议旧址,一片平坦的院坝处于松林之间的黄土地上,几块石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四周,几间古朴的房屋静静伫立在青山环抱之中。走进隐于松树林间的几间屋内,简单的桌椅、古旧的油灯,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1935年初那个决定中国革命未来命运的时刻。我们认真地观览并回忆起那段知晓但并不熟稔的历史: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于1935年5月12日,在会理城郊铁厂村召开了决定红军未来发展走向和革命前途命运的这次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成果,统一了全军思想,为顺利北上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年少的我们,虽然对那段革命历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但也深知当时的红军正处于生机与危境同在、希望和考验并存的特定历史时空之中,而眼前的房屋、桌椅、石凳、石桌等虽然都极其简陋,但回想起这段历史,我们都被这次会议的历史厚重和长远意义深深地震撼……
而今,当再次踏上这片山高水阔而无限壮美的土地,高速公路的平坦与快捷,让我恍惚间有些不太适应。车窗外,山峦依旧连绵,却少了记忆里尘土飞扬的迷蒙;各种石榴园和脐橙林布满了近处和远山,展示着这片山区现代农业的精细发展;路边精心修建的农舍与白墙黛瓦的小楼鳞次栉比,门前晾晒的辣椒串在风中摇曳成火焰般的图案;新修的柏油路延伸至远处的光伏电站,田垄间智能灌溉系统正喷洒着细密的水雾,连片的温室大棚里,鲜嫩的果蔬舒展着叶片。这一切,正生动展示着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成果。两个小时的车程,比四十年前缩短了大半天,仿佛时间也在时代的车轮下加速流转。
到达会理,同学一如往昔地热情向我介绍这方热土的历史和新情。当我们再次站在会理会议旧址前,这里早已焕然一新。会理会议旧址经过了精心的修缮,更显庄重肃穆。高大的红军过会理纪念碑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碑身雕刻着无数英勇的面庞,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人们追随他们的脚步,勇往直前。红军过会理纪念馆内陈列着红军使用过的中华苏维埃纸币、银币、红军将领铜柄带鞘指挥刀、铁制迫击炮弹、刺刀、马灯以及标语等历史文物和资料。那些承载着军民鱼水情的皮箱,以及民众为红军打草鞋的器具、贫农团和赤卫队的旗帜,静静叙说着当年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而眼前的这些长征文物依然永不褪色,它们每一件都是往昔真相的关键拼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那些粗陋的刀枪,刃口处残留的暗红锈迹,仿佛凝固着不熄的战火,铭刻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质朴的生活用品,粗糙的陶碗、磨损的木梳,无声地演示着红军将士们在长征岁月里平凡中的坚定;泛黄的宣传报刊,油墨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凝聚着革命理想的炽热光芒;留存下来的战士家书,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与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在展柜柔和的灯光下,破损的军号静静地沉睡其间,恍惚间,似乎仍在奏响激昂的旋律;褪色的绷带失去了过往的柔性,暗红色里,藏着战地医院里医护人员与死神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炽热温度;锈迹斑驳的枪支弹壳,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听见震天的枪炮轰鸣、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冲锋呐喊;破旧不堪的军装布鞋,针脚处的磨损、布面的补丁,默默凝聚着红军将士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艰辛征程。这些沉默不语的文物,是跨越时空的使者,它们架起了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不朽的革命精神力量,在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血脉中奔腾不息、代代传承。凝视这些长征文物,如同与历史隔空对话,每一次目光交汇都是思想的淬炼,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精神的传承。它们不仅是让我们知悉“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为我们指明了“走向何方”的前行方向。
四十年前,这里只有我们两个青涩的少年,带着好奇与懵懂;四十年后,这里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的圣地,承载着无数人的景仰与追思。
走出会理会议纪念地和红军纪念馆,漫步在会理古城。夜空中,满天繁星初上,忽闪忽闪的星光缀满了古城的飞檐翘角,檐铃在夜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晃动,发出一片悦耳的清音。四十年的时光,改变了曾经难以通达的交通,也改变了会理的曾经面貌,却带不走我那份深切的回忆,带不走古城里独特的烟火气息。
或许,下次再来,会理又会有新的变化,但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与人文情怀,将永远温暖着每一个过客。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