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 川西监狱供图
“我等你堂堂正正回来,我们都要对未来有信心!”
逐一巡查监舍的川西监狱民警贾智军被一张彩色信纸吸引了目光,他从罪犯郭某枕头下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封边角已被磨损得发毛的家书。
“郭某,好好改造,继续努力!”贾智军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力量,这个曾因诈骗罪入狱的95后青年抬起头,眼神里不再是刚入监时的迷茫,而是多了几分踏实的回应:“知道了,贾警官。”
迷途起点:修车匠的“断裂人生”
2024年入监时,28岁的郭某像一台突然抛锚的汽车。这个曾在家乡经营修车店的年轻人,因一时贪念触犯法律,与新婚一年多的妻子骤然分隔。他性格沉闷,在社会中本就不善交际,高墙内的规则与陌生环境更让他陷入恐慌:“我什么都不懂,觉得这辈子完了。”监区民警初次谈话时,他一直低着头,手指反复摩挲着裤腿。
民警贾智军通过谈心谈话,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沉默背后隐藏着对家庭的深深眷恋。郭某妻子是一名幼师,每次写信都画着卡通图案,鼓励他好好改造,每每收到信的郭某,总是情不自禁地边看边微笑。贾志军深知郭某内心的牵绊,在一次谈话中,刻意提起修车店的往事:“你修过最难的车是什么?”这个问题撬开了郭某的话匣子,从发动机故障聊到创业艰辛,贾智军顺势引导:“修车要懂原理,改造也要懂规则。你老婆孩子在家等你,得把‘人生这辆车’修好才能开回去。”
破局之策:用智慧敲开紧闭的心门
贾智军的管教智慧从不是冰冷的强硬说教。面对郭某,他特意找来减刑相关资料,指着密密麻麻的条文,用修车术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学习文化就好比给车子更换磨损零件,学习法律就像定期做保养,每完成一项,都在积攒属于你的‘里程数’,等攒够了,自然就能实现‘升级’。”结合郭某曾是汽修工人的职业背景,他便时常鼓励道:“你有手艺底子,多学点技术以后总能派上用场。”
一次亲情电话中,郭某听到妻子提及孩子常常问“爸爸在哪儿呀?”这个七尺男儿瞬间红了眼眶,声音止不住地颤抖。贾智军默默递上纸巾,语气柔和:“下次让你爱人写信时,多附些孩子照片,每当感到迷茫时,拿出来看看,这就是你的奔头。”郭某攥着纸巾,喉头滚动,将这份温暖和期待深深记在了心里。
双向奔赴:家书与警心的同频共振
郭某总在夜深人静时摩挲着铁盒里的信,纸页边缘已被指尖磨得发毛。郭某妻子的信永远色彩斑斓——过年时是绽放的烟花,生日时是点上蜡烛的奶油蛋糕,圣诞时是挂满苹果的圣诞树,七夕时是两人一起骑车的笑脸,端午的信纸上写着:“我相信你,等我们相见的时候你一定是全新更厉害的人。”郭某把这些信按时间顺序整理好,他说:“为了这抹颜色,也要好好改造。”
而贾智军的桌上,也放着一封特殊的感谢信。郭某妻子在信中写道:“正是因为您的理解关怀,让他能在高墙之内感受到人性的温度,无论是日常谈心疏导,还是节日的特别关怀,您都付出了许多心血。作为家属,我们虽然无法亲自陪伴在他身,但得知有您这样负责任的干警在帮助他教导他,我们心中充满感激。”贾智军深知,管教不是看管,而是用规则铺路、用真心点灯。
如今的郭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也变得不再沉闷,他不仅改造积极性变高了,还会和同改分享自己的故事。贾智军最欣慰的不是他的各种进步,而是在一次谈话中,郭某主动提起:“贾警官,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早日出去和家人团聚,以后出去不能再犯错了。”
高墙之内,每一次眼神的转变、每一句主动的倾诉,都是对“执法温度”最生动的诠释。这是无数监狱民警日常坚守的缩影,他们用耐心、智慧和爱心,帮助每一个迷途者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深知,每一个罪犯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等待他们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