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公共健身器材,大家都不陌生,公园广场,小区楼下,随处可见。不用健身房请私教,只要有一颗运动的心,随时随地都可免费使用。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但若产品以次充好,监管执行走样,那么习以为常的公共运动空间,也可能变成暗藏风险的隐秘角落。
真不是危言耸听,看到央视报道后,你可能倒吸一口凉气。央视《财经调查》接到举报,一些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了市场,个别器材因质量和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证书报告作假,花钱就能买到可通关的检测报告。还有铝制合格证标牌,供客户随意张贴(6月16日央视)。
器材合格与否,一般看它符不符合GB19272-2011国标,这是安全通用要求,比如“器材承载柱钢管壁厚不低于2.75毫米”“超8年安全使用寿命的应报废”“及时更换易损件”“秋千、单双杠等非框架式器材严禁使用膨胀螺栓固定,且地埋深度需达400-600毫米”。
可惜这些最基本要求,都很难严格照进现实。河北有厂商使用仅2毫米的非标管材;超期服役现象也较常见,有些甚至未标安装时间;至于应深埋地下的秋千等器材,只是打个膨胀螺栓的也不少。这就让人不免后怕,回忆自己每次能毫发无损全须全尾地锻炼完回家,竟是全凭天意?但隐患不除,谁能永远幸运?
暴露问题不可怕,亡羊补牢犹未晚。就怕曝光的安全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如果现在还不以为意,那就对不起此前的伤者,也难缓解当下的公共安全焦虑——报道迅速冲上热搜,蕴含的民意期许,可见一斑。
我们愿意相信维系社会运行的基本常识,如食品是无毒的,校舍是坚固的,公共交通是安全的。因为没有信任,人类社会不复存在。“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可见常识的重要性。同样,使用健身器材应能强身而非伤身,也该是不被颠覆和挑衅的经验常识。
安全大过天,不要小看任何对此的破坏。它若遭到现实无情解构和嘲讽,信任危机和恐慌情绪就会蔓延,社会信任变得更加稀缺,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难以名状的焦虑和困扰,心力交瘁。
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不需要人人是专家。一件商品和一项服务的出现,背后经过了重重机制、层层人手。只有人人各司其职才能对得起那份基于常识的社会信任。比如健身器材从原料加工,再到售卖、安装、验收、使用,中间涉及各个职能部门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式把关。民众相信从生产商到采购方再到监管方都是信得过的,我们看到的“质量信得过品牌”“优质、免检产品”商标不只是商品包装符号,而是确然无疑的。但合格标牌随心贴,“你说它合格它就合格”的震撼还是让人反思,在这个信任的责任链上,到底哪一环出了问题?最怕就是环环失守,那本该针脚严密的安全防护网就可能门户洞开。
药方也简单,找到脱线漏洞,严密修补,让它恢复如初,挽救信任危机。前端测材质,2.75毫米钢管厚底不能打折;中端查标识,正规器材应标注执行标准(如GB 19272)、生产日期及安全寿命;后端验安装,秋千等地埋式器材应无膨胀螺栓,确保深埋地下600毫米。
已服役的也该拉网式复检回查,地面部分一目了然,但埋于地下部分是否合格,也该深究——易损件要勤换,严打超期服役、以次充好,提升执法威慑力。制度层面补漏,除了公共财政采购投入,还要确保有相应维护保障,彻底挥别“重安装轻管护”,管挖不管埋之风。当然,关注质量之余,安全培训和警示也应加强,确保抗风险能力弱群体也能无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