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张磊
“至本届律协理事会任期届满时,四川律师人数力争达到4.5万人,基本实现司法部预期2025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人)达5.3的标准,100人以上规模大所力争达到40家,逐年扩大一级律师、高级律师等高级人才矩阵……”2022年10月,李世亮当选四川省第十届律师协会会长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提出打造“全国有影响、西部第一”法律服务高地的宏伟蓝图。
两年多过去,这张蓝图绘就几何?近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省律师协会专访李世亮,解码我省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阶密码”。
李世亮 省律协供图
规模跃升
西部第一的“硬实力”与“软突破”
“截至2024年底,全省律师队伍发展到41272人,突破4万人大关;律师事务所达到2290家,跃居全国第五;全年办理各类法律事务699884件,业务收费87.46亿元,主要业务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稳居西部第一。”采访伊始,李世亮用一组硬核数据展现四川律师行业的跨越式增长。更令他自豪的是质的飞跃:1000余名律师在公司法、行政法、婚姻家庭、建筑房地产、金融债券保险、劳动法、涉外、刑事、知识产权九大专业领域通过权威认证,涉外人才库扩容至200余人,一级、二级律师超百人,全省律师队伍在专业化建设、精细化服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在省司法厅、省律师行业党委的领导和关心下,四川省律师协会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在强化党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服务中心大局、促进均衡发展、扩大律师行业影响力等多方面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立法领域,四川律师深度参与《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天府新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论证起草,为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行性提供专业支撑;在政府治理层面,每年为省市县三级政府提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上万件;在司法环节,从诉讼代理到多元纠纷化解发挥关键作用;在行政复议中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更通过覆盖全省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律师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四川律师行业已全方位嵌入治理体系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正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全方位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律师行业通过加强四川天府“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成都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天府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中心等涉外法务机构建设;配合推进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执行,就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育、助力企业涉外法律风险防范、搭建企业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建好建强解决争议机构等4方面搭建战略合作平台;与四川大学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逐渐构建起覆盖“人才培养-机构建设-业务拓展-国际合作”的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李世亮介绍,全省律师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法律咨询、维护农民工权益服务行动等系列公益活动,每名律师年均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不低于50个小时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2件,省律协相继收到来自甘孜州道孚县、广安市华蓥市红军小学等地发来的感谢信,“我们四川律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破局之道
“1+6+20”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
全省律师行业长期面临“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失衡、律所实力悬殊等结构性矛盾。为破解这一困局,省律师协会明确全省律师行业一盘棋观念,强化省市(州)律协工作联动机制,创新会长办公会邀请市(州)律协列席参加、设立省律师行业区域协调发展中心,立足四川律师行业规律特点和发展实际构建“1+6+20”区域共建格局,即1个省会城市、6个结对共建区域(成德眉资同城化、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20个市(州)结成结对共建关系,出台协同发展结对共建十大举措,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实现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律师全面结对,促进全省律师行业均衡发展。
同时,高标准制定《四川省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重点规划20项主要任务,高效推行100条具体举措,奋力实现六大提升,指导各市(州)律协出台发展规划,从10个方面20项指标对市(州)律协进行考评,推动我省律师行业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基层党委(党组)“六个规范化”、党支部“十个标准化”和党员“先锋指数”建设,以党建带队建促所建,切实推动律师行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四川律师行业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省100人及以上的律所仅有26家,30人以下律所占92.4%,律所总体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但中小型律所仍是我省律所的主体。”李世亮坦言,因为市场影响,2026年底完成全省100人以上规模大所达到40家的目标可能有一定难度,省律师协会将通过“专精特新”破解规模化难题,推动中小律所往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为四川律师行业生态链“强链”“补链”“固链”,与大型律所、规模大所共同构建多功能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市场主体体系,打造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四川律师”品牌的中坚力量。2024年,全省培育首批“专精特新”律师事务所40家。
为进一步当好我省律师的“娘家人”,省律师协会以“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律师文化生活、提升律师人文素养”为主题,举办“四川律师文化大讲堂”系列文化讲座、乒乓球比赛、围棋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着力提升全省律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会同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发布《律师线下查询人口户籍信息“省内通办”的操作指引》,进一步优化律师办理法律事务线下查询人口信息相关流程;联合省检察院、省司法厅出台《关于建立阻碍律师执业权利案件线索移送机制的实施办法》,健全检律协作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与省法官协会、省女法官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深化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与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社厅共同推动律师查询全省范围内不动产登记信息、企业档案信息相关便利化措施落地落实,为律师查询全省范围内人口婚姻登记信息、社保信息前瞻谋划……更好保障四川省律师协会会员执业权利,优化全省律师执业环境。
如今,成都、泸州、德阳、绵阳、南充、宜宾共6个市跻身“千名律师城市俱乐部”,律师资源配置从成都市一家独大,开始呈现出多个副中心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法治担当
18万件公益服务的民生温度
在重大工程建设一线,126个专项法律顾问团、54个专业服务团队扎根项目现场,为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宜攀高速、绵阳机场等60余个重大项目提供“点对点”法律服务;在天府中央法务区,由35家律师事务所、144名律师组成的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开出“法治药方”;在雪域高原,律师初足用汉藏双语解读民法典……这些扎根巴蜀大地的法治实践,生动实践诠释着“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深刻内涵。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全省律师行业积极响应省委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六大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法治需求,深化重大项目专项法律服务和六大优势产业分类法律服务,新增设重大项目与优势产业工作委员会,下设装备制造专业委员会等6个专门工作小组,组织110家律所分产业组建产业链专业服务团30个,以“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助力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围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1256件,组建“服务实体经济、律企携手同行”省级律师服务团及破产、合规、民商、公司业务分团,累计为430余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开展法律咨询4200余次;为5.9万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2938家党政机关和816家企业开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工作,有力服务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深化“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875家律所与1259家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我省律师行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2022年以来,四川律师共开展各类公益法律服务188234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9864件。我省律师行业深度参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与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签订公益合作框架协议;推荐18家律所、19名律师担任中国法律服务网驻场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打造“线上驻场+线下服务”双轨模式,2024年全年提供法律咨询1.2万余件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800余起,6名律师被评为全国公益法律服务之星;组织同心律师服务团前往涉藏地区开展法治宣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支援帮扶活动,先后编印汉藏双语普法宣传读本8套4万余册,开展集中宣讲2600余场次,实现涉藏州县33个县市、463个乡镇、3521个村(社区)、116所学校、783座寺庙全覆盖,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对得起党委政府托付,对得起4万余名同行期待,对得起职业良知。”采访最后,李世亮用朴实话语道出一名法律人的履职初心。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承上启下关键节点,我省律师行业正以“永远在路上”的赶考姿态,奋力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精彩答卷。展望未来,李世亮坚定地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打造全国有影响、西部第一的法律服务高地,更要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法治先锋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中展现律师队伍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