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别为流量祸童年

  
2025-03-04 15:18:15
     

特约评论员 周葱

上个月有条新闻,丰子恺家属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了包括《儿童不知春 问草何故绿》等六幅作品及一幅丰氏家族合作手卷。我们都知道,丰子恺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开山之人”,儿童常常是丰子恺先生画中的主角,他笔下的儿童,天真烂漫跃然纸上。那些稚嫩的面庞、纯真的眼神、活泼的姿态、顽皮的举止,无不展现着生命最初的美好。

刚好也在近日,网络上频发摆拍儿童视频引发大众反感的事例。比如某“网红萌娃”,走路时被人故意结绊倒,小男娃哇哇大哭,家长却在一旁乐呵呵拍视频……两相对比,反差强烈,令人深思。

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是对人性本真的艺术呈现。这种艺术创作是对童年的礼赞,是对人性美好的讴歌。而在当下的网络空间,儿童形象正被一些人异化为流量工具。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刻意摆拍的儿童视频,孩子们被迫扮演着与年龄不符的角色,说着成人化的语言,做着商业化的表演。这种异化不仅扭曲了儿童形象,更折射出社会的浮躁与功利。

过度商业化运作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当儿童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规则,被迫参与商业表演,他们的心理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行为方式的成人化,更体现在价值观的某些扭曲。家庭教育的异化同样令人担忧。一些家长将孩子视为赚钱工具,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有家长甚至让小女孩穿着清凉的服装,跳着劲歌热舞。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人伦常理。

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儿童的确也无法完全隔绝。但拍儿童视频,必须有一种边界意识,除了伦理因素,还得有法律考量。而越界的儿童视频大量出现,全社会如何加以干预?这是个现实问题。

首先,法律保护是守护童真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民法典有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规定,父母虽可代理未成年人行使权利,但不得滥用监护权,过度曝光孩子的生活,可能涉侵害其隐私权和肖像权。其次,平台责任是守护童真的重要保障。网络平台应当对涉及儿童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不能啥内容都能上;再其次,社会共识的构建是守护童真的根本之策。只有当整个社会形成保护儿童、尊重童年的共识,才能真正构建起守护童真的精神家园。这需要媒体的正确引导,需要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警醒。

让儿童回归童年,让成长回归自然。儿童成长需要引导,但不是被粗暴设计。儿童个体形象的过度商品化,不仅是对童年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家园的摧残。守护儿童纯真,就是守护人性的本真。个别家长、机构在听到铜钱响的同时,可知道多少童年的本真在湮灭?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