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基层,我收获了什么?

  
2025-02-28 12:30:07
     

回望我工作的十个年头,有三次在最基层工作的经历。在大多数人眼里,基层和“苦”“累”相伴,事实虽然如此,我的感受和体会却并不消极。基层并非苦不堪言,可以说,基层是我的来时路,也是我走向未来的加油站。

“一下”基层:

入职司法所,培养了勤奋务实的作风

大学毕业后,怀揣着跟所有年轻人同样的赤诚和憧憬,我考取了司法助理员岗位,被分配到乡镇司法所工作。作为新入职的公务员,我对基层司法所知之甚少,但年轻干部,最不缺的就是干劲儿,凭着这一股子劲头,我扎下来“开干”。

基层司法所,说专业点承担的是司法行政业务,负责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说接地气点就是调解矛盾、维护基层稳定。抱着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熟多干的态度,我一边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一边与派出所和基层法院的前辈参与到具体的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工作中;白天走访安置帮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晚上梳理相关人员档案和联系情况,确保当日事当日结,通过总结梳理,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提升。

在一遍遍的学习总结、一天天的实践实干中,我养成了事事“勤”、件件“实”的好习惯,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公务人员,工作得到各方认可,获得一定荣誉,为今后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下”基层:

驻村抓脱贫,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

在县委办工作期间,正值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头,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驻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我所驻的丰光村是老县城的一个非贫困村,“脱贫攻坚不漏一村不落一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也是每一个驻村干部的工作指南。

初到丰光,情况不熟的窘境让我并不“风光”,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走村”—了解村情村貌,“走户”—先到贫困户、再到非贫困户依次了解情况。这也成为我驻村2年多时间里的工作常态,这些步伐既是我工作的印迹,也是我走进丰光村老百姓,与他们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的真挚情感。

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另一件事是“服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不以事小而不为,我与村组干部组织开展民生政策、法律知识、安全用电用火等宣传,开展耕地补贴、低保补贴、高龄补贴等发放统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防汛抗旱、森林放灭火排查值守等,保障生活用水和用电的通畅等等,一件件细碎的事,在点滴中保障了群众的利益,也提升了我为民服务的本领,让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新的切身体会。

丰光村的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老百姓逢年过节会打来电话唠家常,这是我莫大的“风光”。

“三下”基层:

再到司法所,锻造了坚韧不屈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回基层司法所工作,便是磨难和挑战。

基层是大熔炉,能够锻造“真金”;基层是练兵场,能够在艰难困苦中提升本领、提高能力。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在当前也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立足服务属地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提升履职能力,不断夯实基层司法行政根基。围绕这一要求,我从摸清底数开干,对所在乡镇的基层普法、安置帮教情况入手,按照定期联系、常态宣传、及时汇报的思路和方法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永远敬畏,唯有感谢。山高路远,一起攀登。”淬火而行的“哪吒”定义了自己的命运,不惧“烈火”的我也将坚定走好我的路,汲取基层沃土中的成长“养分”,继续发扬勤奋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本领,从基层走向未来。

(任航兮)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