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青联委员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以“内容为王”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

  
2025-02-24 14:19:01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2月22日,成都细雨绵绵,位于川报集团旁的一座红砖红瓦建筑里却热闹十足。当天上午10时许,16名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新闻出版和新媒体界别的代表们说着笑着走进去,一边听着解说,一边小声交流着,一份份珍贵的“新闻档案”依次映入眼帘。


从《四川日报》创刊号到四川各市(州)报纸“全家福”,从薪火相传的报业史到治蜀兴川的报道集,从老式铅字印刷机到乖萌可爱的三星堆系列文创产品……四川报业博物馆可谓包罗万象,收藏了四川日报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影像资料、采编用具、印刷设施设备等500余件。委员们边走边看边听,不时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展品。



驻足于一台老式铅字印刷机前,省青联委员、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江澄感慨道:“仿佛回到了入职第一天。”她说,尽管年轻一代编辑没有经历过胶片时代,但出版业“内容为王”的理念始终未变,无论是铅字还是像素,传递优质内容的初心始终如一。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刊发了肯定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做法的文章,并配发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推动了四川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站在这篇报道的展板前,省青联常委、曲艺家田海龙拍照“打卡”,他说这是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真实写照,尽管四川地处西南盆地,常被外界误认为保守或安逸,但四川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始终勇于承担压力,走在改革前沿。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数与网”到“智与云”,报业技术的不断变迁让省青联委员、资阳融媒体主持人石唯坚感慨万千:“最深刻的就是一个‘敢’字,川报人敢写敢编,将媒体人的创新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省青联委员、微浪文化总经理杨唐宇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川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传媒路上不断创新,从一张报纸成功转型为全媒体的融合。

近年来,AI等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传媒业的发展带去了新挑战。对此,省青联委员、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文体与传媒中心编委李瑶认为媒体人不必感到恐慌,要勇于接受和学习,不断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内容为王’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

时光不觉流逝,细雨中的红砖建筑更显清新。“新闻是历史的底稿。”省青联委员、中国青年报四川记者站王鑫昕说,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比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保存和承载。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