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玲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你只有这份网络还贷记录的证据吗?”广安市广安区法院花桥法庭立案室立案人员询问。
“我只有这份证据!我们之前在同一个地方务工,郭某口头找我借钱,他让我从网络平台套现借给他,他再分期还款。这一年多,套现十一次共六万余元,郭某仅还了四万余元,还有两万多元未还,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他。没有办法,我自己掏钱还了网络贷款,但他应当把这钱还我啊。”当事人阳某介绍说。
“还有郭某的其他联系方式吗?或者能联系上他的亲人或朋友吗?”立案人员问。
“没有其他联系方式,他老家在贵州,年前我去了也没有找到人。”阳某回答说。
“如果最后找不到人,这个案子可能要公告送达,被告可能不会到庭。你要不要再慎重一点,再找找被告的下落,找找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再决定是否立案?”立案人员询问说。
“这是我的血汗钱啊,即使公告我也要立即立案。”阳某说。
这是发生在广安区法院花桥法庭立案室的一幕。
一番寻找,突又陷入僵局
案件经立案流转至承办法官后,由于数次电话联系郭某未果,承办法官给郭某发送劝解短信,希望他主动联系法官协调解决本案,但未收到任何回音。
邮寄的传票也被退回。考虑到本案的关键是要找到郭某本人,核实借款事实、金额、还款情况等,否则即使公告送达,原告证据不充分也难以解决问题。于是承办法官决定亲自前往贵州调查。
到达郭某户籍地村委后,法官在村书记处了解到,郭某本人在外务工,未在户籍地居住,其父母也经常在外打零工,不一定在家。
法官和同行干警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沿着山路很快找到了郭某家,刚好碰到恰巧回村的郭某父母。
得知郭某在网上借贷,郭某父亲火冒三丈,电话里一通大骂,还没等法官告知开庭事宜,郭某就挂断了父亲的电话,再也联系不上,眼看就要成功送达,突然又陷入了僵局。
(法官到郭某家中)
再试一次,联系上了对方
法官对郭某父亲进行劝解和安慰,并表示只要能够联系上郭某,会帮助协调处理好本案。
在交谈过程中,法官从郭某父亲口中得知郭某与其表哥关系较好,遇到事情愿意与其表哥沟通交流。
而郭某表哥就在隔壁院子,法官灵机一动,当即建议郭某父亲将其表哥找来。
郭某表哥拨通了郭某的电话。这一次,在表哥积极的劝导下,法官顺势向郭某解释民事案件的处理流程,终于打消了郭某的顾虑。郭某在电话中陈述借款事实,承诺出庭应诉,并提出需要核实账目,但暂不愿意协商。
趁热打铁,隔空也能调解
成功送达并核实案件基本事实,本已达到此次出行调查的预期。
但法官核实到郭某目前就在贵州工作,不如趁热打铁,再试一次,组织双方微信核实往来账目,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以供双方参考,为双方当事人省时省力。
郭某没再拒接法官的电话,在感受到法官的真诚后,同意微信核实证据。
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复核对,120余笔还款本息终于在当晚凌晨一点核对完成,双方也在微信中就还款事项达成调解协议,郭某从2023年3月起于每月月底前向阳某还款3,000元至所欠剩余借款25,000元还清时止。
一大早,法官便驱车赶往郭某工作地。
“没想到你们跑这么远来找我,辛苦了。”郭某欣然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确认,还不好意思地说道,“感谢你们帮我和平解决此事,我会尽快还钱的。”
再次调解,促成即时兑现
返程途中,法官把双方协商处理本案的结果及时告知了郭某父母。郭某父母得知后,心里松了一大口气,但又忧心到郭某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高,万一不能按期履行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郭某父母希望阳某能够适当减少还款金额,由他们想办法筹钱替郭某一次性还清借款,好让郭某今后踏实工作。为体谅郭某父母一片忧子之心,也为保障阳某及时收回借款,法官再次隔空组织双方进行协商。
经各自让步,最终郭某父母向阳某转账20,000元,了结了郭某与阳某之间的全部债务。
至此,原本一个可能公告的案件,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之下,得以即时兑现解决。
此案的圆满化解,源于人民法官的高度责任感、敏锐的应变智慧和深深的司法为民情怀,也生动展现了小案不小办、实质化解纠纷的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