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4月27日上午,记者从《德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重点明确了职责分工与协作、规划引领与衔接、政府示范与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着力构建协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条例》共六章二十八条,第一章总则,规定了立法依据和目的、适用范围、总体原则、职能分工等内容,条例从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设计、建设管理,到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宣传培训作了全链条式考量,力争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通各个环节,以源头上的利用、预防来取代事后的排洪、治理,形成可自调节的一体化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建管脱节”“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据了解,2023年3月3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德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该《条例》立足德阳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作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条例》的施行将大力提升德阳城市建设品质、推进美丽宜居德阳建设的必要之举。
会上,德阳市委依法治市办主任、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唐华就下一步司法行政部门如何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条例》有效实施,现场答本报记者问。
唐华介绍到,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德阳市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涵养城市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了法治保障。法规的有效实施是法规的生命所在,下一步,德阳市司法局将从三个方面着手,抓好《条例》的有效实施。
积极推进普法宣传
一是在宣传内容上,将《条例》宣传纳入法治德阳建设及年度普法工作重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课程体系,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和领导干部会前学法内容,进一步提升“关键少数”对《条例》的认识理解。同时,督促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企业负责人的专题学法培训,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二是在宣传形式上,突出线上线下融合,结合“四川法治行”一月一主题活动,制作相关新媒体法治宣传作品,运用德阳日报普法专刊、《法治德阳进行时》普法栏目、“法治德阳”融媒体等智慧普法矩阵。发挥遍布城乡的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公交专线等各类宣传阵地,让《条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及时将《条例》上报收录到全国法律知识服务案例大数据融合平台和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供法律工作者和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习查阅。
三是在宣传方法上,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加大执法过程中对《条例》的普及教育,推动开展全程说理式执法,做到“一次执法就是一次宣传”。同时做好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法律工作者落实《条例》的普及宣传任务。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职能作用,督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条例》顺利实施。
一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结合营商环境“冷硬执法”整治行动,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排查整改执法突出问题,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对《条例》学习,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综合能力素质,为贯彻落实好《条例》夯实基础。
三是完善执法制度机制。全面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两法衔接”机制、投诉举报制度、案例指导制度等,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发挥督促考核作用
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市统筹作用,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将《条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纳入依法治市考核重点内容以及全面依法治市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牵头组织成立督查组,对各地各部门学习宣传贯彻《条例》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针对《条例》贯彻实施不及时、推动工作不力以及工作进度明显滞后的地区和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和提请问责,同时对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复制推广,确保《条例》学习宣传贯彻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