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我们绝不能忽视自杀。每一起自杀事件都是悲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经这样说过。
什邡某林场,密林深处,3条年轻的生命消失在薄雾中……这是刚刚发生在四川的一起群体服毒自杀事件,也是“天门山跳崖事件”后,全社会经历的第二次震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逝者告别世界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一点却别无二致——他们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相约,然后赴死。如何加强网络监管,及时发现和取缔类似的“约死群”?如何防止负能量的诱导和扩散?这是全社会必须直面的新问题。
严格来说,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竟然是具有传染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100人中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仍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甚至多于艾滋病毒、疟疾、乳腺癌、战争和他杀。
从逝者的角度,他们生无可恋,有决定自己生死的自由。但一个人有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生存下去,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有专家认为:每出现1例自杀,平均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一个人坦然赴死,却把悲伤留给了他(她)所爱的人,这种行为绝对称不上勇敢。
悲剧连续发生,每一次袭来,都让人唏嘘无限,同时会给一个社会带来必要的思考——我们能否给予一些特殊群体更多的关爱?据统计,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概率更高达20%……
我们怎样才能让负能量不再成为悲剧产生的源头?这需要让每个人看得见更美的未来,需要加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社会的持续打造。
因为,生命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