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慧 李欣璐
近日,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产生活,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了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省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哪些亮点?4月2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宋秋答记者问。
宋秋表示,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8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拥有省级项目1132项、市级3761项、县级5542项,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是名符其实的非遗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有公共属性,也具有私有属性。从这两种属性出发,我省全方位开展研究探索,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强化对公共非遗项目的共同保护。在开展立法保护方面,我省在全国较早颁布实施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分别出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德阳市针对“绵竹年画”专门制定《绵竹年画条例》,这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对加强非遗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安排。另一方面,根据部分非遗项目具有区域公共属性,我省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申报地理标志,蜀锦、蜀绣、郫县豆瓣、荥经砂器等一百多项非遗项目已成功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鼓励各市州培育非遗公共品牌,如成都市实施“公共品牌+企业品牌”非遗双品牌战略,300多款新开发产品纳入了“成都手作”非遗品牌体系。
引导非遗机构及传承人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我省持续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不断强化非遗机构及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其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多次组织非遗机构和传承人参加香港授权展、川港文旅对接会等展会,用“走出去”的方式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如今,我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机构和传承人能够熟练运用版权登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手段来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开展授权合作,实现市场价值。如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运用传统技艺创作了《十二月花》《莲花化生图》等藏羌织绣艺术品,进行了100项版权登记,并通过授权,与华为荣耀、环球影业、爱马仕、星巴克等品牌开展跨界合作,累计授权费用达到1000多万元,在实现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得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点赞;蜀绣、羌绣、青神竹编的传承人与成都大运会、腾讯、雀巢、中国邮政等合作,开发大运会特供产品、主题游戏角色皮肤、限量版伴手礼等创意产品,实实在在享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收益。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会同知识产权保护部门通过强化法规制度、搭建服务平台、培育非遗公共品牌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目前,省非遗保护中心正在联合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四川省非遗数据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非遗机构和传承人开展非遗知识产权的确权、交易、授权提供便利。
在即将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我省将开办非遗授权展,借助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这一国际平台,更好推进非遗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加速实施以省级品牌为引领,市、县非遗品牌为支撑的四川非遗公共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