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为牦牛对簿公堂,法官赴牧场调解修复亲情

  
2023-04-17 14:21:09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夏菲妮 实习生 徐婷婷

入春的石渠仍有寒意,远处的山坡上留有积雪。4月7日凌晨5点,天还未亮,石渠县法院干警们便整装待发,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硬仗。因牦牛之争,虾扎镇塔须村的祖孙俩积怨已有两年,期间历经多种调解方式未果,最终诉至石渠县法院。

前往远牧点、安抚当事人情绪、商量分牛方案……经过8个钟头的调解,法院干警终于促成了这场家庭矛盾的化解。祖孙俩相互拥抱,山坡那头阳光正好。

出其不意的到访

晨光熹微中,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驱车2小时后,石渠县法院的干警们终于抵达了牧民的冬季牧场。

面对法官的意外到访,原告桑某情绪激动。“我们没有告诉原告我们会下去,因为害怕她会转移这些牦牛。”该案承办法官登珍翁姆告诉记者,此前原告认为应该给被告少分一点,想把多数的财产握在自己手里。

石渠的地缘比较辽阔,而且人烟稀少,牦牛放出去或者放到哪个亲戚家都特别难找。藏区的牧民们会在早上四五点钟就把牦牛放出去,放到山上去吃草。如果扑了空,就要一直等到晚上牦牛回来,然而天黑了以后就更加不好分割了。

这起分家析产案的原告与被告是祖孙的关系。桑某的父母未履行抚养义务,一直是由被告泽某,即她的奶奶来抚养。后来桑某结婚了,想跟奶奶分家,但由于在分配财产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本应和谐友爱的一家人之间产生了较深的矛盾和纠纷。


“这个案件的矛盾也比较久了,是从前年开始的。”登珍翁姆说,一开始经过他们身边亲朋好友们的调解,分割了一些财产。但后来他们双方都不认可调解的结果,于是又在他们所在乡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了调解。最后由于桑某仍然不认可最终的调解方案,这个案件被交到法院。

情理交融的分割

该案纠纷较大,主要争议在于牦牛的分割。因牦牛品种、年龄、用途不尽相同,仅从数量一分为二显然不合实际。登珍翁姆说,特别这个案件中的家庭成员比较多,桑某自己还有3个孩子,总的来说就是家里9个人要分割牦牛。

为使分割意见被当事人双方都认可,石渠县法院邀请了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派出所干警、当地村书记全程参与协助,最终确定了通过查看牙口的方式区分牦牛的年龄,结合实际用途和价值提出分割意见。

分割过程中,所有的耗牛混在一起散着分割。遇到比较强壮和比较瘦弱的牛分不均的情况时,法官就采取传统的抓阄方法。“这样将各种分配方式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争取照顾到各方的利益。”登珍翁姆说,藏区这边可能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牧民们分家时的财产主要就是牦牛,比如这次的涉案牦牛价值高达百万。

在判决书生效期间,原有的81头牦牛又新产了小牛,这也为财产分割增加了难度。法院在办理该案时,考虑到原告由被告抚养长大,且老人家已近90岁,所以在判决中适当向老人进行了倾斜。“之后,我们也给孙女做过家庭教育方面的这些工作,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登珍翁姆说到。

历经8小时,石渠县法院终于圆满完成该起分家析产案件的财产分割。双方对最后的分割结果都挺满意的,直到最后牦牛分割完了以后,桑某情绪就平复了。最终,当事人向法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示感谢。


谈及该案,登珍翁姆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当地分家析产案件比较少,但现在诉到法院关于抚养费的案件、分家析产的案件数量已经越来越多,“我感觉这从侧面也就显示了牧区群众就是对法院的信任,以及他们法律意识的觉醒,证明群众们对法律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知道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到法院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编辑:谢梦吟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