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杰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棕贤
多年来,石棉县法院在这块有着“藏彝走廊,阳光石棉”美誉的多民族交融聚居的棉城大地上,践行公平正义,厚植为民情怀,用法治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并于2022年荣获第六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机关。
在多民族交融地区,语言不通,就成了一件大事儿,石棉县法院的法官们在日常的执行工作中,因为语言的问题,闹出了不少“乌龙”,解决沟通问题,就成了石棉法院工作中的一道难题,推行双语执行工作,势在必行。
在一起涉彝族离婚纠纷案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以生效法律文书无法调整民族婚姻为由,一直拒绝返还彩礼,且多次躲避执行法官,后来了解到是被执行人不能熟练运用汉语与执行法官进行沟通,因此才故意躲避执行法官。针对这一情况,石棉法院执行局的双语法官助理——毛小芳,主动请缨,申请参与协助案件执行。为防止激化矛盾,毛小芳与执行法官多次来到被执行人家中,使用彝语与被执行人进行深入交流,晓之以法理、动之以真情、法俗融合,努力做被执行人思想工作,从本民族文化习俗的认同感出发,经多次释法明理后,被执行人说出了内心真实想法,并同意配合法院执行工作。
“随着彝族群众涉执案件的增多,彝族习惯与法律规定偶有冲突,加之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确实存在不愿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用本民族语言和当事人沟通,有利于增进民族情感,消除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对立和隔阂,可以顺利促进案件执结。”毛小芳说道。她在石棉法院执行局工作的两年里,需要用彝语沟通的情况不在少数。不管碰到多么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她总是先用本民族语言与父老乡亲拉家常,再从法律规定和民族风俗给双方当事人做释法明理工作,积极促成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据悉,在2020年至2022年里,石棉的双语法官参与执行案件共44起,其中化解矛盾纠纷21起,促成和解8起。他们通过用双语将“法言法语”通俗化、本地化进行转换释明,逐步增强执行双方内心接受度,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握手言和,被执行人当场履行义务,案件得以顺利执结。目前,双语执行已成为石棉法院为辖区内彝族当事人开展的一项“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