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城市社区共有小区247个,其中“三无”小区150个,“三无”小区是筠连县城市基层治理的重点。近年来,为解决小区居民自治意识薄弱、基础设施老旧、物业服务缺失等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筠连县积极探索“网格治理”+“国企参与”新模式,实现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三无”小区由乱到治,破解小区业务会成立难问题。
建网格 破底数不清之难
发动社区“两委”成员、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开展大排查、大走访专项行动,全面摸清辖内“三无”小区具体情况,建立底数台账,制作辖区区域地图。通过镇党委领导、社区“两委”牵头、“双报到”单位协同模式,按照“地域相互连接、交通相互畅通、群众相互认可”原则和“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调配、信息统一采集、工作统一目标”要求,对“三无”小区实施“微网实格”建设,通过精准化划分网格、连片围合改造“三无”小区,将筠连镇城市市区划分为89个网格、22个虚拟网格,形成“虚拟小区”。国有企业协同社区在各小区和“虚拟小区”内部组织召开业主大会,选取责任意识强、服务态度好、工作能力优的业主代表组建业主委员会,牵头负责小区治理事宜,召集居民共商共议,凝聚共识,代表小区业主行使有关职权,楼院共治团结一气,推动“三无”小区由“无人管”向“有人管”转变。
强统筹 破合力不足之难
以党建引领为统筹,以社区精准划分的网格为单位,构建“党建+网格”治理路径,在小区和“虚拟小区”上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强化社区网格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的领导作用,组建成功能型网格党支部68个、小区党支部24个,统筹协调小区热心群众、“五老”队伍、志愿服务组织等“红色”力量,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统一开展政策宣讲、协商议事、纠纷调解、关爱走访等小区治理相关工作,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转变居民思想,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以国企签约入驻小区物业为载体,积极打造设在小区院落里的“民生议事台”,聚焦群众关键小事、基层民生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开展“民生议事台”协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党组织,享受便利服务。
一年来,筠连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在玉壶社区52个“三无”小区打造“民生议事台”,收集社情民意179次,帮助群众解决民生实事200余件,院落管理脱胎换骨,推动“三无”小区由“无法管”向“有法管”转变。
引国企 破小区改造之难
以“民生问题为导向,政府负责搭框架,业主按需买服务”为发展目标,指导筠连镇牵头成立国有控股公司——筠连左邻右舍城市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县镇国有资产平台+社区+社会企业”共融共建运行模式,以市场化途径实现物管全域化。通过小区业委会合法引入左邻右舍公司,签订项目化委托管理合同,公司因地制宜制定小区改造和服务方案,结合小区实际情况,优先垫资对小区实施规范化改造,解决基础设施维修、环境卫生维护、停车场地规划等问题。统筹辖区生活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小区居民需求,提供“一站式”点单服务,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切实提升居民满意度,实现物业服务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
目前左邻右舍公司已入驻网格小区4个,覆盖居民户数达735户,服务群众2900余人,累计服务500余次,实现创收20余万元,后续将进一步整合辖区资源,加大服务力度,预计签约“三无”小区124个,楼院样貌焕然一新,实现“三无”小区从“无心管”到“有心管”。
立机制 破治理长效之难
建立社区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方联席会”机制,修订完善小区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定期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研究业主反映较多的小区安全、小区亮化、车位改造等问题,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建立成果共享机制,整合小区公共资源资产,以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统一出租小区规划的车位、广告位置等,所得收益用于归还物业公司垫资和后续小区公共服务,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健全监督制度,实行党务、财务、业委会重大决议、物业服务有关事项“四公开”,推动小区治理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每月物业公司自评+每季度业委会测评+每年相关部门定评”的考评机制,坚持以业主满意度为首要考核标准,及时在小区公开物业公司自评、测评、定评结果,接受业主监督,倒逼物业公司规范日常管理行为,提高服务质效,实现长效治理。
下一步,筠连县将进一步探索完善“网格治理”+“国企参与”新模式,加大推广力度,力争5月中旬完成业委会选举,逐步实现物业全域覆盖,助推全县基层治理水平更大提升。
(宜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