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
近段时间,在外学习,每每自我介绍来自成都,大家都会以艳羡的口气回我:休闲,小吃特别好。话语间垂涎咽唾。
小吃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印象,能让人趋之若鹜?我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受,不由得认真地打量起它来。
成都小吃,风味独特,品类繁多。面食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肉食从腌卤小串到凉拌冷食,甜点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圆,烹饪方式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什么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韩包子、赖汤圆……数不胜数。大街小巷,五米一点、十米一摊,不信没有您的菜。
“小吃”,重在“吃”。一种小吃必须能够充分满足人们一种味蕾的需要。通过咀嚼,溶解的食物进入位于舌头、软腭、会厌和咽的上皮味蕾小孔,味觉细胞就会受到刺激,经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甜、苦、酸、咸等味觉,因大脑兴奋而产生诱惑力。
当然,要成为名小吃,得满足口腔味蕾的多重需要。如麻婆豆腐就以豆腐为主,辅以蒜苗、牛肉沫,佐调料豆瓣、辣椒面、花椒面、酱油、生抽、老抽、糖、淀粉为一体,经师傅精心烹制,就会全面攻击食客麻、辣、鲜、香、烫、翠、嫩、酥各种味蕾。成都小吃在诠释各色味道上,麻更甚于辣,直至麻到满嘴已无知觉,还会“爱恨交织”“欲罢不能”,再吃上几口。有人形容吃完地道的麻婆豆腐,来场外科手术都不用麻醉。当然这是夸张,但四川小吃的麻,绝对无争议地排到全国第一。
不得不提的是,我初到成都时,随处可见“冒菜”,以为是一种未曾谋面的蔬菜。当我以尝鲜的心态向店家索点时,却被异样地引到摊前,让我先看后点。只见师傅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在事先配制好料汤的锅里煮熟,舀到另外放好佐料的碗里,再勾一勺汤汁,撒上点香菜、葱花和四川特有的豆豉。冒菜的原料不限,天下食材皆可冒。冒菜奇香味醇,采骨汤精华,配以几十种独门中药和天然香料,汤香沁人心脾,细细品味浓而不腻,通透绵长,猛烈持久,实属成都之特有。
当然,小吃不仅在吃上有香味,在色与形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叶儿粑叶绿形美,将芭蕉叶的温润尔雅全部写进叶儿粑横溢的油滑之中。这也是成都小吃的文化范儿。
说起小吃文化,就得说小吃“小”的灵动。这是成都小吃与川菜最大的区别。大多小吃,单个块头小,张口一个,刚好充盈口腔,不蔓不枝,不溢不漏;大多小吃,不是可串起来,就是可端食容器盛起来,容大家边走边品,边走边买,变着花样换,尤其是小情侣,你一口我一口,浪漫到底。当然,也有个别想停下来歇息歇息坐吃坐喝的,店主人会随地撑两张桌,来几张可重叠易搬动的四方凳,收摆自如。小吃店门面都很小,有的两三个平方仅供操作,从而才有著名的汇聚成百上千小吃店的宽窄巷子、锦里。
说起小吃文化,还不能不提小吃名的雅致精当。成都客家名小吃“伤心凉粉”就把客家人半夜起床将豌豆磨成浆然后制成黄亮的粉,功夫花得“伤心”,以及入口细嫩化渣的豌豆粉在海椒、花椒作用下,麻得食客嘴巴翘、舌头木,额头出汗,眼泪直流,吃得好“伤心”的情状完美地记录了下来。又如另一名小吃“三大炮”,记录了主人家把糯米制作的糍粑按每份三坨分开后,用力掷向放有钢碟的另一边,因震动发出“砰砰砰”三声,糍粑也应声滚进装满芝麻粉、黄豆粉的竹簸中,再浇上浓汁进行售卖的特殊形式。冒菜之“冒”也有这种功效,菜在滚烫的汤中起伏冒来冒去,竹勺在滚烫的汤中按下去冒起来,用一个“冒”字便记录整个复杂的制作过程。这样的小吃名是不是让您有先尝为快的感召力?
当然,小吃文化最重要的还表现为小吃承载着乡愁,承载着别后重逢的喜悦。无论身在何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好吃即故乡。在异乡只要一听到故乡小吃的名,尤其是回到故乡,身临其境地听听小吃的叫卖声,尝尝故乡的味道,那种感觉便会亮透心窝。
成都小吃,亦然成为地道成都人的脸面,更是“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人留下的天然理由。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