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 道德口水之外,平台“打架”能否带来制度性改善?

  
2025-04-24 14:45:56
     

□ 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这话耳熟能详,但现实里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理想局面。更多时候,掐架双方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恨不得互相捅对方“腰眼子”。
  
  能论法的事儿就别动嘴,法治精髓就在于日常制度性建设。有规制,才能长久。口水战虽然好看,但事后往往一地鸡毛,并不会有任何长效性建设性成果留存。最近的京东美团之争,似乎也有口水化倾向——“京东美团外卖战升级,互爆骑手‘二选一’等问题”(4月22日财新网)。
  
  京东指责美团要求骑手“二选一”之后,美团否认并称京东骑手不接其他平台订单。4月21日,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在信中指责其他平台要求骑手“二选一”导致京东配送延迟,并称其他平台压榨骑手、商家。而美团则在晚间否认“二选一”,并提出京东外卖罚款等问题。
  
  黑板报,小作文,各种皮里阳秋、冷嘲暗讽。但是身为行业龙头,两家平台级企业的对战,背后牵动的是数亿消费者的权益。如果不看外卖细分领域,数年前京东用户就达四五亿,而美团财报显示年交易用户数破7.7亿,所以两个平台掐架的影响,可见一斑。
  
  类似“战争”,并不鲜见,当年的“3Q大战”,裹挟上亿网民的用户体验,无辜网民莫名受累,甚至一度被迫选择“站队”。互不兼容互相攻讦的两款软件,你只能选择其一,卸载其一。后有顺丰、“菜鸟”的快递数据之争。两家撕破脸的攻防对战,受伤的还是被绑架的普通用户。消费者何辜?却一次次沦为炮灰。
  
  在商言商,所谓“同行是冤家”,这次京东美团外卖商战并非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但对消费者而言,是否真能从这场恶战中获利?而对整个社会而言,最终赢家又是谁?
  
  如果仅是停留在网络和舆论口水战层面争个口舌之利,那么于任何一方,均无裨益。成熟理性的市场应容纳得下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电商,除价格之外,用户体验和配送售后服务等应是核心竞争力。而若是长期恶性竞争传导至整个产业链,那么压缩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整体的服务质量下降,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来买单,让整个产业甚至整个社会来买单。
  
  回到“二选一”的法律规制问题,其实多数时候若是商家和平台自愿选择,则二者都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若是利用垄断地位强迫性签订独家协议,则是恶性过度竞争,最终商户、消费者和市场秩序都会受损,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类似的条款,如果两家认为对方违法,大可正规维权,而非玩公关式噱头文字游戏。
  
  不要忘了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刷屏之忧。片面追求效率,必然牺牲安全,漠视规则。外卖快递业不该以命相搏。只有从基础性的规则制定和法律执行上,倒逼所有参与者不管身份、体量,只以市场行为是否合法依规为唯一考量,来敦促健康市场格局形成,才是当务之急。
  
  一个健康的行业,必须是从容的。这就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性升级保障。法律督促、行业革新、个体自律和市场宽容,缺一不可。只有把黑板报上的道德义愤口水指责,化成骑手和消费者的双双安心,才有机会迎来行业焕新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