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张敏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生意场上,合作伙伴间基于信任提前支付钱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商业行为。然而,有时这份信任却被辜负,支付的钱款仿佛石沉大海,没了踪影。7月9日,记者从武胜县法院获悉,武胜县法院成功执结了一起因“信任”引发的经济纠纷案,来看看执行干警是如何圆满化解的。
据介绍,邓某与戴某甲长期合作二手车买卖生意。2023年期间,邓某多次委托戴某甲代购二手车,并按约提前支付了22.5万元购车款,但戴某甲并未按约定将指定的二手车交付给邓某。
2023年11月,戴某甲向邓某出具了欠条,还款日为2024年2月。
但戴某甲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无奈之下,邓某将戴某甲诉至武胜县法院,要求戴某甲返还22.5万元本金及利息。
“既然你们曾经是合伙经营多年的老朋友了,不如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免得伤了昔日和气。”在调解室内,承办法官翻着案卷,语重心长地劝解道。
“法官,不是我不愿调解,是他一直拖着钱不给!”邓某脸色凝重,语气压抑着愤怒。
“老邓,咱们这么多年交情,我怎么会赖你的钱呢?只是我现在手头紧,你再宽限我一段时间......”戴某甲恳求着。
见戴某甲确实有履行欠款的意愿,在承办法官的组织下,戴某甲的弟弟戴某乙及其母亲李某为其做担保,达成调解协议,协议约定戴某甲每月还款1.5万元本金及利息。
然而,数月过后,戴某甲并未按照调解协议履行全部还款义务,邓某遂向武胜县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通过申请执行人邓某代理人的手机,现场联系了被执行人戴某甲:“戴某甲,调解协议约定的还款期限已过,申请执行人反映你仍未足额履行,请你尽快到法院说明情况。”
“我真的在还款!只是现在在外从事二手车交易,收入不稳定,我已经还了一些钱给邓某了。”被执行人戴某甲辩解着。
“他只是还了一点,几个月下来还不足一万,远远低于协议内容!每次都说‘下个月一定’,结果呢?”申请执行人邓某说道。
“戴某甲,既然你有还款意愿,那就到法院来一趟,我们当面协商还款计划。”执行干警严肃地说着。
“我……我现在在外地收车,实在走不开……”戴某甲支支吾吾地解释道。
此后,当执行干警再次传唤戴某甲时,其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到庭。
经过多方线索查找,执行干警发现被执行人李某在重庆某学校食堂工作,随后通过其找到了被执行人戴某甲和戴某乙。
“不是我不愿还款,现在二手车生意难做,我们一家人生活困难,都在打工挣钱还款啊!”执行现场,被执行人戴某甲说。
考虑到被执行人戴某甲一家生活确实困难,申请执行人邓某当场表示:“即便是生活困难,但做二手车的生意肯定是有还款能力的,那也得先归还部分欠款。”
面对被执行人戴某甲,执行干警释法明理道:“若仍拒不配合,你及你的家人都将面临列入失信名单、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家庭信誉会严重受损。”
听完,被执行人戴某甲的态度有所转变,考虑到被执行人戴某甲的实际情况,本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执行干警再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最终,经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戴某甲当日归还部分欠款,后续分期归还。至此,本案成功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