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刘冰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目前,成都武侯祠文物区内有挂牌古树名木98株,包括柏树、银杏、香樟等。为更好发挥博物馆与人民法院在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中的联动作用,9月25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举办文化遗迹、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合作协议签约暨全市首个以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司法保护工作站”揭牌仪式。
仪式现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樊芯妤与武侯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静分别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武侯区人民法院签约。张静表示,“司法保护工作站”的揭牌,将进一步推动司法保护服务与专业部门管护的深度融合,创新打造“司法+文保”的特色司法服务品牌,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司法需求,更快释放司法守护蓉城历史文脉新动能。
成都中院副院长谢立新表示,成立全市首个以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司法保护阵地,标志着“公园城市”生态司法保护基地正式进入“10+”新阶段,要加强相应领域恢复性司法实践探索, “一树一策”“一址一品”保护好古树名木、文化遗迹的多元价值,助力文博、文旅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要积极倡导关心古树、爱护遗迹的文明风尚,不断丰富发展“一化三性”环资审判成都特色。
据介绍,“司法保护工作站”的落地将持续为双方全方位开展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有效合作平台,加快双方优势资源转化运用,更好服务保障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胡斌希望能与武侯区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努力让保护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成为大家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共同为擦亮成都三国文化品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积极力量。
会上,省高院环资庭庭长高峰表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要注重规则创新,坚定能动司法理念,审理好每一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并有效借助职能部门力量,有力推进协作机制运行,有序构建共治共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