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罗的妮
2月12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早上9时30分,川西监狱门外,参与亲情帮教的80余名罪犯亲属已在此等候多时。这天,川西监狱举办了一场亲情帮教活动,让亲情的暖阳照进了高墙,燃起罪犯改造的希望。
很快,罪犯亲属们列队进入,他们纷纷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亲人。“爸爸在那儿!”人群中,一个小孩正激动地指着爸爸的位置,另一边的罪犯正微笑地向他们挥着手。而在这天,罪犯易某也终于见到了阔别十年的母亲,母亲的到来也再一次点亮了易某走向新生的路。
冲动铸错
易某,43岁,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于2015年被押入川西监狱服刑。
十年前,他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受到了法律严惩。刚入狱时,易某满心都是对自己的失望、悔恨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情绪暴躁、抗拒改造、封闭自己,拒绝与外界沟通,成为监区改造工作的“老大难”,也成了监区狱情分析会上的“常客”。
为了了解清楚易某的心结所在,川西监狱民警从对易某的常态化个别谈话教育入手。谈话期间,川西监狱民警从日常琐事聊到人生理想,耐心地倾听易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用温暖的话语一点点打开他封闭的心扉。“在和易某日常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易某的心结主要在于刑期较长,对生活失去希望,担心自己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管教民警邱远介绍。
邱远注意到,易某一方面挂念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愧见母亲,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的情况。在易某初入川西监狱时,他的入监通知书只寄送给了他的幺爸,并反复叮嘱不要告诉他的母亲。因此,他的母亲一直未曾知晓易某身在何方,境况如何。
对此,川西监狱针对易某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改造措施。在民警日复一日的关怀与引导下,易某渐渐有了转变,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然而对母亲的愧疚始终让他难以释怀。
温暖关怀
“想要彻底打开易某的心结,还得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他的母亲是我们的突破口。”邱远告诉记者。2024年9月,川西监狱开展罪犯情况大摸排,民警了解到易某的母亲已经70岁,是残疾人,与易某长达十年未曾见面。川西监狱研究决定对易某的母亲进行实地走访。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民警在地里见到了正在种菜的易某母亲朱某。易某母亲对民警的到来,感到很激动也很紧张。在谈及其儿子改造情况时,她老泪纵横,哽咽不止,表达了想与儿子见面的强烈愿望。民警将易某母亲的生活情况及她对易某的叮嘱录成了视频。
易某看到视频中苍老的母亲,几度叹气,痛哭流涕。“我想早日回去照顾母亲。”易某向管教民警表达了积极改造的态度。
元宵相聚
元宵节前夕,川西监狱打算组织一场亲情帮教活动,民警察觉到易某内心的情绪波动,于是,鼓励易某申请亲情会见。在民警的鼓励下,易某终于鼓起勇气申请与母亲相见。
元宵节前一天,易某母亲和侄女在岳池县司法局的帮助下,提前来到了成都。知道即将见到易某,易某母亲一整晚辗转难眠,夜晚在床上偷偷哭泣。
昨日,在亲情帮教现场,当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易某眼前,易某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十年未见,易某母亲的头发已变得花白,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母亲颤抖着双手,缓缓走向易某,嘴里不停地念叨:“儿啊,你一定要好好改造,我还在外面等着你啊……”易某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十年了,我终于见到了您。妈,我错了,我对不起您……”那一刻,积压在他心中十余年的悔恨与思念终于找到了出口。
在民警的精心安排下,母子俩坐下来,一起吃着象征团圆的汤圆。母亲温柔地看着易某,诉说着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这次亲情帮教,像一道光照亮了易某的内心世界。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易某向民警和母亲表示,今后一定会积极改造,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希望有一天能以全新的自己重新回到母亲身边,回报这份深沉的母爱。
团圆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短暂的温情让人留恋。亲情帮教结束后,易某目送母亲离去的背影,又重新投入到积极的改造中去了。下一步,四川监狱将持续用心用情做好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深化“监狱+政府+社会+家庭”一体化帮教机制,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