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族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08-25 09:25:14
     


  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赖俊
  
  针对北川灾后重建的社会治安问题,按照场镇、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区域特点进行分类防控建设,探索具有“北川特色”的创新社会治安分类防控“三三、四四、五五”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北川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地方,共有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的57%。境内生活着羌、藏、回等17个少数民族,仅羌族人口就占总人数35.4%,灾后矛盾突出,治安情况复杂,近年来从县情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
  
 一、加强民族区域农村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确保一个地区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凸显,社会治安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关注度非常高。中办、国办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抓手。就北川而言,近年来虽成功夺取灾后重建伟大胜利,开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崭新征程,但一些地区因灾、因穷等滋生的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一旦处理不善就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必须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入手,从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安问题关系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乃至稳定与发展,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很有必要。就北川而言,首先,不少群众家人遇难、财产尽毁,他们能否走出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生活,对社会安定有序环境将产生巨大影响。其次,因行政区划调整,原安州区划给北川2个半乡镇、8万多人,给北川原有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因此,必须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入手,促进社会安定有序。(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随着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纵深推进,社会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广大群众十分渴望安定有序、文明有序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民族区域社会治安面临的问题
  
  一是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到位较难。由于缺乏政策法律支撑,地震后多个群体一直未放弃诉求,反复到政府上访。
  
  二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带来新的挑战。地震后,北川新县城选址永昌镇进行异地重建。原安州区黄土镇6个村12000多名群众划给北川,全部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难以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一并划给北川的安昌镇、永安镇近7万人,两镇住宿、餐饮、娱乐等产业相对发达,废旧业、网吧、旅馆等流动人口较多,治安形势十分复杂。
  
  三是山区平安建设容易出现“盲区”“真空”。北川境内山区面积占95%以上,人口密度仅为77人每平方公里。受特大地震影响,山区地质结构脆弱,特别是汛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通讯中断、停水停电情况也经常发生,给应急救援带来较大难度。部分乡镇毗邻地质灾害点,群众容易因为地质灾害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地震后北川新建95个安置点,安置群众3万余人,平均每个安置点仅316人,由于场镇安置点较分散,监控设施未能全覆盖,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完善,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是民族差异仍存在。新县城的很多羌族群众与原住汉族群众在风俗、思想、认同感等方面有差异。
  
  五是部分群众灾后心理障碍。地震后北川许多群众家庭残缺,人生观价值观受影响,有的仍没有从地震的伤害中走出来,一旦个人意愿落空甚至有出现极端行为可能。
  
  三、民族区域社会治安防控模式创新
  
  针对北川灾后重建的社会治安问题,按照场镇、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区域特点进行分类防控建设,探索具有“北川特色”的创新社会治安分类防控“三三、四四、五五”模式。(一)场镇防控“三三”模式1.织密三队联动人防网。按照场镇布局,组建防控队伍,形成三方联动联勤开展应急处置。一是整合学校、医院、信用社等重点企事业力量,组建常态化联合防控队。二是在社区组建多功能防控队,开展法治宣传、巡逻防控、城管、应急处突、矛盾化解等工作。三是依靠乡镇干部、派出所力量,组建应急处突队。
  
  2.织密三级技防网。一是建设重点单位联合防控网,将场镇内各个重点联防单位捆绑在一起,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联防单位可对本单位预警的同时立即通知其他联防单位,形成“快速预警、快速报警、快速处置、快速救援”的联合防控新格局。二是建设行业场所安全监控平台技防网,将辖区内网吧、旅馆等场所的监控全部链接到派出所行业场所安全监控平台,派出所可在平台上对行业场所进行监管以及对“实名制”进行核查。三是建设街面“小天网”防技网,对乡镇重点路段、主要路口等地段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使辖区内防范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二)自然村防控“四四”模式1.织牢“四级联户”人防网。建立“立体化”人防体系,建立以派出所为龙头,村委干部为中心,“联户代表”为防控单元,党员、群众为防控基点的“四级联动”人防网,有力推动农村防控工作,从而有利于实现“联合体”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防范”的群防群治新局面。
  
  2.织牢“四极联防”全覆盖技防网。一是建设联合防控报警系统,在大院落中心及村道“关口”设立“报警点”,实现群众快速报警及救援力量的快速救援;在联户代表家中安装“一键式报警系统”和“联合防控预警报警系统”,实现山区无线通信信号及断电情况下的快速报警求助。二是建设“独立式”全覆盖报警系统,对离防控核心较远的住户、养殖户安装“独立式”全覆盖报警系统,实现报警求助全覆盖。三是在进村的道路交叉口安装“简易式”高清红外摄像头,实现治安状况实时监控。四是建设农村家庭防盗系统。在联户区域群众家中配发“无线一键式报警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求助人只需按下键纽就能报警。(三)集中安置点防控“五五”模式
  
  1.织紧“五级联动”人防网。一是将2—3个乡邻村划分为一个片区,设立中心警务室,指导整个片区治安防控工作。二是在片区内各村设立警务联系点,实现中心警务室与警务联系点的有效联动。三是组织村民小组长、党员、退伍军人等治安积极分子,以片区中心警务室为中心,警务联系点为纽带,进行防控。四是以“联户代表”为防控单元,进行整体联动。五是以党员、群众为防控基点,进行自主防控。
  
  2.织紧“五极联防”技防网。一是建设“十户联防”报警系统,若发生紧急情况立即按下报警按钮,联网的其他9户居民会同时收到信号,从而迅速前来支援。二是建设“警民一键通”报警系统,在片区中心警务室安装“警民一键通”和“感应式警民联系箱”,方便群众向警务室民警提供案件线索、反映治安隐患、咨询办证程序等,有效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三是建设“农村广播系统”,进行政策、法律、治安防范宣传和辖区警情通报,向宣传要“战斗力”、向宣传要平安,打造平安稳定“助推器”。四是建设周界报警系统。在辖区养殖户、学校、重点场所、部位建设“周界报警系统”,防止盗窃、侵害案件的发生,筑起了“严密、无形的警戒网”。五是建设“一键式”报警手机。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距离警务室较远的散户配发“一键式报警手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立即报警迅速处置。
  
  通过创新实践,北川初步探索出了有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模式与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社会治安防控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推进了平安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