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监狱系统老干警讲述抗美援朝的热血经历 将逃跑的美军堵在机场,生擒!

  
2021-10-28 11:19:49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缅怀志愿军先烈,关注身边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四川监狱系统的老干警、老职工中,有着不少抗美援朝老兵。当年,年轻的他们秉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保家卫国踏上朝鲜战场。战场归来后,他们又走向了四川监狱工作的新征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致敬那些在炮火纷飞中浴血奋战的老前辈。
  
  故事1
  
  “江水淹到我的腰上,边渡江边喝江水”

  
  戴着稻草编织的草帽,穿着深蓝色外套,今年88岁的邓明富依然精神矍铄。当他看电视剧和听到老战友去世消息传来的时候,老人会想起70年前他亲历的那场战役,那些寒风烈烈、热血涌动的日子,那最 耀眼的血色青春。星夜兼程跨过鸭绿江
  
  1933年出生在盐源县干海乡的邓明富8岁父母双亡,成为了孤儿。1951年5月,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从大凉山到大东北,邓明富跟随部队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了黑龙江开始新兵集训。“我们四川一起来的新兵刚到黑龙江一个星期,就全部用勺子吃饭了,太冷了,筷子根本没办法拿稳。”新兵训练结束后,1952年2月的一个深夜,他跟随部队星夜兼程,跑步跨过鸭绿江大桥,正式进入朝鲜战场。同年12月,邓明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急行军参与金城战役
  
  从1952年开始直到1953年7月战争双方签署停战协议,邓明富一直在朝鲜战场的前线参加战斗,作为20兵团68军的一员,他参加过着名的金城战役,在阵地上迎来了停战的消息。
  
  1953年6月,邓明富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命令,白天休息,夜间急行军。所有参战人员只带雨衣和武器,其余随身物品全部放下,深夜出发,急速前进。邓明富说,深夜急速上山,急速下山,之后横渡一条江。“我清楚地记得,江水淹到我的腰上,又累又渴,边渡江边喝江水。”
  
  过江不到半小时,炮声隆隆,冲锋的号角响起来,邓明富和战友们冲上山顶占领高地,乘胜追击,拿下了敌人的团部。“我们进到敌人的团部后,发现锅里的饭菜都是热的,武器、物资、个人生活用品等全都还留在原地。”邓明富说。邓明富后来才知道,这场战役叫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攻坚最难的一次战役。
  
  战争结束以后,邓明富跟随部队帮助朝鲜老百姓修路修渠,在朝鲜西海岸守了半年的海岸线。1954年,邓明富复员回到西昌,成为了一名监狱警察。从1956年到1987年,邓明富一直坚守在教育改造罪犯第一线。他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监狱警察,接过了他的接力棒。作为老兵,88岁的邓明富非常珍惜现在的日子:“为了家国的安定,数不清的战友们永远留在了朝鲜,我们要替他们好好活。”
  
  故事2
  
  “为黄继光报仇!成为我们冲向战场的呐喊”

  
  1932年,颜福孝出生于重庆云阳县。1940 年,颜福孝的母亲去世,父亲下落不明。家庭贫苦潦倒,还有两名幼小的弟弟,年仅8岁的颜福孝面临着要如何活下去的考验。“以我们的状况也只能帮你把两个弟弟照看好,你得靠自己养活自己。”得知情况的亲戚赶来,帮忙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活下去就有希望”,幼小的颜福孝只能给地主家放牛,一放就是好几年。一天,正在山上放牛的颜福孝,遇见一支穿着整齐的部队经过并向他问路,排头战士看他赤脚行走,就把身上的一双胶鞋取下来送给他。“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送我胶鞋?”“我们是八路军,你脚上这么多伤,穿上鞋就不怕山里石头划脚了。”“我能跟你们一起走吗?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等你长大点吧……”望着远去的八路军部队,颜福孝为自己人生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参军。
  
  昼潜夜行向着上甘岭前进
  

  1949年,17岁的颜福孝已是村里的一名民兵。1951年3月,“参军光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兵消息在村里传开,部队派人到村里征兵。颜福孝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随后,他跟随部队从云阳县一路乘车,经万县(现万州)、奉节县,乘坐木船沿长江一路到武汉,又从武汉乘坐火车到了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征兵队伍在北京集中,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战前集训,并成为第六十七军野战先锋部队的一员。
  
  部队计划从离鸭绿江很近的安东火车站进行过江。当颜福孝随着部队乘坐火车刚到安东火车站时,美军的飞机从天边飞来,抛下一枚枚炸弹。“全体匍匐,高射炮准备射击!”面对美军阻挠,部队虽是第一次上战场,但听 到 命 令后 第 一 时间作出反应。
  
  天空频繁出现美军飞机,大部队调整行军计划。白天在丛林中躲避、隐藏身形,夜晚再集体行军。当天夜里,大部队来到鸭绿江旁。“怎么过江?”颜福孝十分想问战友。“全体注意,浮桥置于水面下方,准备过桥!”号令声响起。
  
  “江水没过膝盖,果然踩到了浮桥,原来为防止美军飞机发现浮桥并炸毁,浮桥设在水下。我军必胜!”想到这,颜福孝信心更足了。经过10多天昼潜夜行生活和一次等待粮食补给的经历,大部队继续向前,此时距离上甘岭只有一河之隔。
  
  战友黄继光牺牲
  

  上甘岭是十五军和十二军所在的第一阵地。要支援前方部队,就得过河上山。当天夜里,颜福孝和大部队迎来了入朝后的第一场战役。战争持续到半夜,损失惨重。与颜福孝同村参军的好朋友也牺牲了。颜福孝回忆,接连几次突围上甘岭,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大部队决定从上甘岭周围的山峰进行突围。当打入上甘岭阵地时,颜福孝已经当上连长。
  
  “配合十五军、十二军作战。”颜福孝收到命令。作战期间,每天都有美军飞机空袭,每天也有战役打响。“就在一次大反攻战役中,十五军黄继光的壮烈牺牲让大家彻底爆发了。为黄继光报仇!成为我们每个人冲向战场的呐喊。”颜福孝回忆说,伴随志愿军的爆发,夺取了如597.9高地等诸多军事要地,敌军开始步步撤退,颜福孝和战友们乘胜追击,将逃跑的美军堵在飞机场一一生擒。
  
  此时,部队接到暂时停战的命令,所有人原地修整待命。1953年7月,战争结束。
  
  “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颜福孝呆滞地看到身旁突然欢呼雀跃的战友,身旁战友见他没有反应,这才意识到颜福孝可能聋了。由于每天作战,长时间的机关枪声、炸弹爆炸声让30岁的颜福孝双耳失聪。颜福孝被送至沈阳治疗,经过治疗,右耳恢复大半听力的他又再次回到朝鲜坚守,直至1954年接到命令回国。
  
  转战教育改造战线
  
  1962年,颜福孝转业到四川会东铅锌矿劳改单位(攀西监狱前身)工作。到了会东铅锌矿,颜福孝没有停歇,修公路、带着罪犯采矿。当四川会东劳改总队四大队成立罪犯管理中队时,凭借着出色的管理本领,颜福孝被选任为教育改造干部。逢年过节,遇见年轻人两地分居,他总是主动站出来帮别人值班:“我家就在这里,你们放心回去团聚。”后来,他又被调入三大队,负责锅炉房的改造工作。每每遇见锅炉积尘,他总是要自己清理才放心,旁人劝他,但他依然坚守不肯离去。
  
  年底争优评先时,大家将颜福孝评为先进,但他却对领导说:“年年(我)都当先进,还是要让年轻人当。”随着年龄增长,早期在朝鲜战场受的伤和在会东劳改总队的辛劳付出,颜福孝的精力不复从前,于是他被调到后勤负责筹备会务工作,直至退休。
  
  如今,88岁的颜福孝身患多种疾病,身边离不开人照顾,便跟随小女儿生活。“他能从朝鲜战场上活着回来真是很了不起,我们作为儿女都感到骄傲自豪,以前他能说的时候经常绐我们讲他去朝鲜打仗,上甘岭参战的经历,我们兄妹都喜欢听他讲。”颜福孝的小女儿说,父亲的故事让后辈更加感受到前赴后继这个词背后,是无数革命前辈为了保家卫国做出的壮烈牺牲。
  
  故事3
  
  “参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挺住!”
  

  对上甘岭有着深刻记忆的,还有88岁的张惠华。
  
  1950年,年仅17岁的张惠华和颜福孝一样,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高炮五十三营一连的一名战士。“进入朝鲜的当天,看着路边嚎哭的百姓和残垣断壁的景象,更坚定了上前线的决心。”张惠华回忆。随着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张惠华所在的高射炮兵部队被编入上甘岭战役参战军团的炮兵部队,牵制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在上甘岭周围狭小的地域内,夺取局部的制空权。虽然不到20岁,但面对敌机轰炸,机关炮猛烈的扫射,张惠华没有想过退缩,“那时没有一个人害怕,大家都想着参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挺住!”即使几十年过去了,说起这段战斗,张慧华依然情绪激动。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几乎用上了全部的先进武器。面对敌我实力的悬殊,张惠华和战友们克服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竭尽全力牵制敌人的火力,夺回了表面阵地。他们后来才得知,上甘岭上打得昏天暗地的这一仗,持续了整整43天。
  
  1956年2月,历经战斗考验的张惠华复员回到家乡,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监狱警察,继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30多年,张慧华一直从事教育改造工作,兢兢业业,直到1993年光荣退休。
  
  “革命了一辈子,战争打不倒我们。战友们牺牲了,我侥幸活了下来,我就要带着他们的遗志走下去。今天的祖国繁荣富强,我倍感骄傲和自豪,年轻人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老人说道。
  
  故事4
  
  “对党和人民的炽热情怀一日不曾褪色”

  
  1953年2月,漆德昌在遂宁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三军运输大队的一名战士。按照他所在的军队的惯例,新战士上前线前,都要在一颗空子弹里塞一张字条,写上名字、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用塑料布裹紧,放在衣服左上边的口袋里。
  
  作为运输部队,漆德昌和战友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前线运送弹药、物资,并将牺牲战友的遗体和伤病员运回后方。“白天运输容易被敌机发现,运输工作只能晚上进行。”漆德昌说。白天他们就躲在废弃的矿洞或者山沟树林里,怕暴露目标,没法烧火做饭,就靠压缩饼干充饥,有时没有水,嚼得嘴角起泡。瘦小的漆德昌和战友吃力地把每担数百斤的弹药物资装到骡马背上,在树林和灌木丛中急行军,往返30公里把给养送往前线,然后再把牺牲战友的遗体和伤员送回后方。
  
  “冷也不晓得,饿也不晓得,也不知道害怕,唯一知道的就是完成任务。”漆德昌回忆,目睹战友负伤牺牲,他只能咬牙把泪水憋回去,做好随时上一线的准备。
  
  在战火的洗礼中,漆德昌快速成长起来。入伍前,漆德昌读过几年书,上战场后,他在担任运输任务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医疗知识,很快背上急救包成了一名兼职卫生员。停战后,漆德昌又跟随部队留在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恢复生产建设。在开山石、修公路、建水库、盖民房过程中,漆德昌的医疗技术派上了大用场,为志愿军战士减少了不少病痛。
  
  1957年7月,在朝鲜民众的热烈欢送下,漆德昌回到祖国。在朝鲜的5年间,漆德昌先后入了团、入了党。回到农村老家,根据组织安排,漆德昌带动大家搞生产。在公社工作一段时间后,漆德昌来到了川北监狱的前身旺苍煤铁厂。因为有医学知识背景,组织安排漆德昌前往成都多所医学院校学习进修。考试合格后,漆德昌成了一名正式的医生。
  
  那时候,川北监狱创建没几年。远离机关的石洞沟条件更加落后。没有房子住,漆德昌就和同事们先在山上的岩洞搭起床铺,然后割了茅草搭棚子住。由于监狱地处偏僻,缺医少药。为了补充药品的短缺,漆德昌动员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去周边的大山里认草药、挖草药,最远一次去到了几百公里外,带回了一车急需的中草药。漆德昌在川北监狱一干就是30多年。时光匆匆,那个17岁跨过鸭绿江的少年,那个21岁光荣回国的青年,那个投身监狱建设无怨无悔的漆德昌,黑发变成了银丝,从不曾改变的是他赤诚的情怀。
  
  川北监狱搬迁到绵阳后,已经退休的漆德昌与老伴跟随子女也来到了绵阳。虽然退休了,但漆德昌依然关心监狱工作,经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并积极为四川监狱发展建言献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听说可以为疫情防控捐款,生活并不宽裕的漆德昌立即捐出了500元。“我对党和人民的炽热情怀一日不曾褪色。”漆德昌说。
  
  编后
  
  在四川监狱,还有很多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兵,他们从战场归来,又为四川监狱建设接续奋斗。金堂监狱的陈广志,为了保家卫国,他告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尔后在36年的监狱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广元监狱的吴家敏,在朝鲜战场接收伤员,毫无保留将毕生所学业务知识传授给了监狱同事;雷马屏监狱的涂青联,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的他在监狱管教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铮铮誓言……
  
  不论是否戎装在身,那些峥嵘岁月都将被历史和人民记在心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让老一辈的英雄们始终初心不改,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四川监狱人激励奋勇向前,为实现第三个“五年三步走”计划,建成新型现代文明监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目标贡献力量。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