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法官在若尔盖湿地为猛禽“安家”

  
2025-10-10 09:54:2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王焰 
  
  秋天的若尔盖湿地,晨雾还未散尽,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和若尔盖县法院的干警及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生态管护员,已经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草地上。他们的目的地,是草原深处的一处招鹰架观测点。
  
  今年8月14日,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猎捕苍鹰、雀鹰、游隼、松雀鹰、楔尾绿鸠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件。法槌落下,7名被告人获刑并处罚金(本报曾于8月15日独家报道)。与以往的“一判了之”不同,此案的判决书写下了更具生态智慧的篇章:8名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自愿承担生态赔偿责任,在广袤的湿地草原上和吉林省长春市案发地,开启一场特殊的“赎罪”与“修复”——架设招鹰架、安装“秘境之眼”。
  
  9月26日,记者跟随法官的脚步,深入若尔盖湿地腹地,见证这场司法实践以创新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用法治力量守护候鸟迁徙的生命线。
  
  法护鹰翔 从法庭到草原的修复之路
  
  “本案涉及的猛禽均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未经审批,严禁猎捕。它们的消失,意味着生态链关键环节的断裂。”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法官余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惩罚并非终点,修复才是关键,法院在依法严惩犯罪的同时,创新性地推动了“替代性修复”方案。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在依法严惩犯罪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的实效性,针对本案犯罪行为在两地产生的不同生态影响,创新采取“分域修复”方案。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长春铁路运输法院联合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案发地相关部门,针对性提出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修复将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依据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招鹰架实施方案》进行;而另一名在吉林省长春市作案的被告人阿海,则被责令在案发地通过架设“秘境之眼”红外监测设备的方式,用科技之眼守护野生动物。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其跨省作案特征——犯罪链条横跨四川与吉林两地。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与长春铁路运输法院通过“纽扣法庭”司法协作机制,实现跨省生态修复责任的协同落实。”四川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杨清明说,就像纽扣需要环环相扣才能扣紧衣物,生态保护也需要跨域司法力量的精准协同,共同保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法官巡护 招鹰架下的司法护鸟行动
  
  秋日的若尔盖湿地,天高云阔,寒风已起。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的法官们行走在辽阔而湿软的草地上,进行判后走访与实地考察。用于安设招鹰架项目的13万余元生态修复资金已全部到位,招鹰架的选址与安装即将启动。
  
  法官们的脚下,是高原的冻土与草甸;他们的眼前,是已然矗立在草原上的、成熟的招鹰架。这些数米高的杆子,犹如为猛禽精心建造的“空中别墅”。
  
  “为何是招鹰架?”面对疑问,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苍鹰、雀鹰等猛禽,是控制鼠类的天然能手。一只雀鹰就能守护数百亩草场。非法猎捕导致猛禽减少,鼠害滋生,草原生态失衡。修建招鹰架,就是为猛禽提供栖息之所,吸引它们‘安家落户’,重新建立‘草-鼠-鹰’的健康生态链,这才是对受损生态最直接的弥补。”
  
  随后,法官深入牧区,与牧民促膝长谈。针对当地特色的“招鹰架”生态防鼠措施,法官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以双语形式现场解读政策法律依据,耐心解答牧民关于草场权属、生态补偿等法律疑问。活动现场,干警们为牧民发放藏汉双语版民法典、草原法等宣传手册,并通过法律咨询、互动问答等形式,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明白话”。
  
  与此同时,远在东北,长春铁路运输法院的法官们也正监督着“秘境之眼”红外设备在案发地的架设。这套设备将默默记录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活动,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宝贵数据。司法的影响力正通过这样具体而细微的方式,从法庭延伸至山川旷野。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招鹰架项目将助力恢复高原湿地自然控害能力,而红外监测设备的投用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长期数据支撑。“这笔赔偿金不仅修复了受损生态,更激活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司法+行政+社会’的保护合力。”
  
  业内专家指出,该案是“纽扣法庭”机制下司法保护向生态修复深度延伸的典型范例,通过小切口(个案)推动大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以司法“纽扣”扣紧生态保护责任链,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样本。
  
  生态回响 候鸟归来 见证修复之力
  
  当下,正是若尔盖湿地冬候鸟到来的高峰期。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队的巡护频次和力度也随之加强。借助一体化智慧监测平台,管护队员们不仅要防范盗猎、破坏栖息地等行为,更要细致观测水鸟的生存状态。
  
  数据显示,今年,在若尔盖湿地越冬的水鸟数量有300余只。更令索郎夺尔基欣喜的是,鸟类的多样性增加了:“除了常见的大天鹅、赤麻鸭等,我们首次记录到了白额雁。鸟类用翅膀投票,种群稳步上升,珍稀种类出现,正是对这片栖息环境最好的认可。”这认可的背后,有着司法力量为生态恢复撑起的一片蓝天。
  
  经过测算,一只猛禽的有效捕食范围可达700多亩。当越来越多的招鹰架立起,吸引猛禽归来,那条一度脆弱的“草-鼠-鹰”生态链将得以重新稳固。司法判决化作了草原上坚实的铁架,它不仅是对过往过错的救赎,更是对未来生态平衡的承诺。
  
  从法庭到草原,从惩罚到修复,这起案件展现了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的深度与高度。随着夕阳映照在若尔盖湿地的招鹰架上,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春红外监测设备正同步启动调试。这两个相隔2800公里的生态守护设施,见证着中国司法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