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两岸成“自留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检察监督发力 河流保护与农耕乐趣兼得

  
2025-09-26 16:41:11
     

黄瑜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
  
  秋日渠江两岸,水浪拍打着整洁的河堤,居民晨练的身影与清水相映。难以想象,半年前这里竟然是农作物肆意生长,农药包装、泡沫箱等污染物随处可见的场景。
  
  这场蜕变源自渠县检察院针对河道管理的公益诉讼监督。
  
  河道被破坏
  
  违法种植面积2.3万余平方米

  
  渠江是渠县的母亲河,更是区域生态安全的“调节器”与防汛的第一道防线。今年3月,渠县检察院开展“长江支流水环境治理”专项监督,揪出了河道两旁的沉疴。
  
  “我们在巡查时发现有居民砍护堤树木、围菜园,岸边还堆积着许多农药化肥包装袋。”渠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侯海军告诉记者。经核实,渠江城区段沿岸违法种植面积达23276平方米,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无序开垦极易破坏河道岸线的植被保护带,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种植使用的化肥、农药存在污染渠江水质的风险。汛期来临后,堆积的杂物可能堵塞排水口,导致水位上涨威胁沿岸低洼区域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守护生态环境与防汛安全,渠县检察院当即立案,并利用无人机航拍固定证据。
  
  整改未落实
  
  行政公益诉讼促履职

  
  4月28日,渠县检察院向渠县水务局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限期清理违法种植的农作物,拆除违规搭建的栅栏,妥善处置污染水体的堆积物,并修复受损岸线生态。但两个月后,办案人员跟踪核查发现,原有的农作物不仅没有清理干净,甚至有人搭建了更高更密的爬藤栅栏,违法种植总面积不减反增,行洪断面被进一步挤压。
  
  经了解,部分居民认为在河边种菜没影响,对“河道管理范围禁止开垦”的规定不知情。同时,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健全、群众对抗情绪突出,是导致整改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整改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落到实处。”侯海军说道。鉴于渠县水务局未依法履行河道管理职责,7月14日,渠县检察院向达州市通川区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渠县检察院推动打造“共享菜园” 渠县检察院供图

  
  携手同整治
  
  20天清理完违法污染物

  
  行政公益诉讼提起后,渠县检察院主动与渠县水务局沟通,阐明行政公益诉讼的初衷是“促履职”而非“追责任”。同时,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社区代表,相关行政机关参与,共同梳理整改难点并制定清理方案。
  
  会后,渠县水务局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调配5台挖掘机与30余名工作人员,采用“人工清障+机械清运”的方式推进整治。工作人员先入户宣传河道保护法规引导居民配合,再用挖掘机拆除栅栏、清理污染物,最后翻整垦种区修复岸线。
  
  20天内,2.3万余平方米违法区域全部清理完毕。渠县水务局乘势排查沿河两岸,累计清理总面积达45725平方米。鉴于问题已全面整改,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经公开听证后,渠县检察院依法建议法院终结案件。
  
  护江不止步
  
  合力打造“共享菜园”惠民生

  
  “现在散步没农药味了,河道通畅、河水清澈!”沿岸居民李女士说。如今的渠江堤防整洁、滩地葱郁,但检察机关的工作并未就此结束。
  
  8月,渠县检察院联合渠县水务局等行政部门制定《渠县城区河道及堤防管理办法》,将河道堤防非法农作物种植纳入河长巡河工作内容,推动开展县域河道专项整治,安装警示牌、张贴公告105处,明确每月联合巡查、季度工作会商、线索快速移送等举措。
  
  为回应居民农耕需求,化解此前整改中的群众矛盾,渠县检察院主动作为。经多轮走访调研,推动社区整合30亩闲置土地打造“共享菜园”,协助社区推出自助、托管自助两种租赁模式,面向单位、家庭、个人开放。目前,已有12亩地块被认领,不仅满足居民农耕乐趣与绿色蔬菜需求,更以“共享菜园”为载体,助力社区探索“农旅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串联农耕文化与休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