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 让法治信仰根植群众心中
——邛崃市“七五”普法工作综述
邛崃市羊安镇界牌村法治副主任在农民工维权专项法治大讲堂上授课 邛崃市司法局供图
律师在法律援助中心企业“服务专席”接受咨询
本报记者 曾昌文 赵诗柯
“如果老板拖欠工资,他却以没签过合同为由抵赖咋办呢?”近日,在邛崃市司法局联合住建、人社部门开展的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普法宣传活动中,一名农民工提出了问题,并得到了现场律师的专业解答。像这样的普法活动,已走入邛崃市的千家万户,真正地实现了将法律送到群众手上。
2020年是实施全民普法35周年,也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七五”普法开展以来,邛崃市通过“三个转变”夯实普法宣传机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宣传及治理,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让法治信仰根植群众心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邛崃市被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司法厅命名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法治示范县(市、区)”,邛崃市人民政府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普法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邛崃建城已有2300多年,自古为“天府南来第一州”,是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邛崃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地域特色和法治元素相结合,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同频共振,互为补充,进一步扩大了普法覆盖面,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普法新格局。
在邛崃市中心的瓮亭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立牌、主题雕塑、法治名言宫灯等不仅生动展现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佳话,还将法治文化元素与公园环境设施有机融合,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让市民在休闲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文化熏陶。瓮亭公园先后荣获“四川省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成都市“我最喜爱的法治文化公园(广场)”等称号。此外,依托公园内的瓮亭讲堂,邀请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不定期开展普法讲座,通过以案释法、典型人物事迹宣讲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如何让普法宣传喜闻乐见,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邛崃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和移动端新媒体的发展,邛崃市司法局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创新“七五”普法载体,建立微信、微博、官网、抖音号、头条号五位一体的普法矩阵,围绕扫黑除恶、禁毒、校园暴力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了《憨贼妙探》《耍朋友要擦亮眼睛》等公益普法正能量短视频,在各线上普法平台累计播放量近6000万次,点赞量达260余万次;精品化推进的“邛崃普法”微信公众号连续3年进入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新媒体影响力前10名。邛崃市还建立了成都首个法治文化研究中心,进行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发布、推广。“讲人生百味,寻生活答案;评案件法理,促公平正义。欢迎锁定FM99.8成都新闻广播,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法治邛崃》……”每周六的黄金时段,《法治邛崃》的广播准时响起。这是成都市首档由区(市、县)开设的专题法治电台节目,由邛崃市各行政执法部门、律师事务所轮流参加录播,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精心解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热点案例,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问题。该节目还依托成都广播网、邛崃新闻网、邛崃普法网等同步直播,并制作成普法音频在各村(社区)的村村通广播中播放,收听率位列成都20家电台同时段第一名,已成为成都市知名普法品牌。
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扩展
“您好!这里是邛崃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邛崃市民拨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咨询疫情、防控、业务办理等相关问题时,总能听到这样暖心的声音。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邛崃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应急工作组,实行“5+2”值守模式,每日在邛崃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守,通过接听电话、互联网咨询、当面咨询等方式,及时答疑解惑,让基层群众和服务管理对象掌握实情、安心放心。
针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和法律问题,该局迅速统筹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将邛崃市7家律师事务所主任纳入邛崃市法律服务行业疫期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相关法律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单位疫情防控各项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建议,提前做好法律服务的应对工作。
此外,邛崃市司法局从全市法律服务行业中招募疫期法律服务志愿者,组成疫期法律服务志愿队入驻14个镇(街),专职研究疫期相关法律法规,协助进行疫期相关法律宣传、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法律服务和政策解释,做好疫期相关法律咨询解答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拓展,不仅让群众享受了法律服务带来的便利,还能引导他们更好地接受普法教育。”邛崃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邛崃市夹关镇临江社区的社区诉讼服务站,老百姓通过远程便民诉讼服务系统,可以预约立案、查看开庭公告、查看裁判文书……社区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实现网上“打官司”。这是邛崃市不断健全司法服务为民机制的工作缩影之一。近两年来,邛崃市15个诉讼服务站的服务总量达2万余次,接待群众来访3500余人次。
为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法律服务,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邛崃市积极推进检察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创新“亲清热线”检察服务平台,每年为基层干部、群众和园区企业开展培训等各类服务40余次,受众3500余人。同时,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企业“服务专席”,组建邛崃市公益法律服务队伍,深入工业园区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在法律服务进村(社区)方面,创新推行聘用专职律师为“村(社区)法治副主任(书记)”制度,明确法治副主任(书记)职责,每月20日到村(居)委会坐班,积极参与村级调解组织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七进向依法治理七进提升
2006年,邛崃市羊安镇界牌村180余户农户被安置到千禧园和锦城园居住。因长期生活在农村,村民们没有缴纳物业管理费的观念,入住后拒不缴纳物业管理费,小区出现脏、乱、差、乱搭乱建现象,成为当地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2014年,界牌村村委会接管后,在业主委员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物业管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小区更新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逐渐变得一尘不染,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也消失了,小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大大提升,持续多年的物业管理难题也在今年得到根本解决。
这是邛崃市大力推进“法律七进”向“依法治理七进”提升,在界牌村试点推行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的“四治”融合治理模式成果之一。如今,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邛崃市各地“开花”。
邛崃市创新形成“三问三审三投入”社区工作法,共组织召开村(居)民坝坝会、议事会等730余场,发布征求方案340余次,共撬动1.8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发展治理领域。“为村”平台在邛崃189个村(社区)全覆盖,全市完成认证注册38.2万人,为全市居民提供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5大类61项服务。梳理出“三资”管理、组织人事、便民服务、工程项目、印章管理五大类38条村级干部“微权力”,编制“微权力”清单,形成运行流程图,明确监督办法、问责办法,给老百姓明白、让村干部清白。
近年来,邛崃市司法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村(社区)依法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法治乡村建设成果显著。邛崃市不仅获得了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的荣誉,界牌村等3个村(社区)还被评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社区),邛崃市文君街道文笔山村等10个村(社区)被评为成都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社区)。
在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方面,邛崃市每年开展市委中心组法治专题学习、常务会会前学法等不少于10次,部门负责人常务会讲法已成为常态化工作,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行政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邛崃市还推进落实政府法律顾问100%覆盖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进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探索完善纠错问责、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致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