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希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文/图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新津区把法治宣传教育的镜头对准“智造高地·幸福水城”的发展坐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魂,以公民法治素养为本,以数字赋能为翼,探索出一条“党委统筹、社会协同、智慧支撑、全民共享”的普法新路径。
五年来,成都市新津区财政累计投入普法经费500余万元,建成区级法治文化阵地1处、镇(街道)特色阵地8处、村(社区)法治微景观81处,形成“15分钟法治文化圈”;累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2万余场次,线上线下覆盖群众超300万人次;普兴街道岳店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普兴街道骑龙社区、宝墩镇太平社区分别获评第一批、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兴义镇杨牌村党群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四川省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杨牌村村民范吴敏家庭获评四川省“十大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高位推动
从“任务”到“使命”的顶层设计
成都市新津区把普法工作作为重点工程,先后出台《成都市新津区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制度规范。成都市新津区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普法专项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区政协同步开展民主监督,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全社会参与”的闭环格局。
五年来,成都市新津区累计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37期,培训干部2900人次;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项学习宣传28场,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等领域10万余人次。在线下,打造分层分类法治学习宣传阵地81处,在线上,发挥“法治新津”微信公众号作用,推送相关信息200余篇,开辟“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问答”专栏5场,共24000余人次参与。
在组织架构上,成都市新津区组建了40人的普法讲师团,培养了831名“法律明白人”,组建了780人的法治文艺队,形成“区级统筹、镇(街道)协同、村社落地”的三级网络。五年来,全区“四套班子”学法累计覆盖领导干部6000余人次,共计570名国家工作人员参与7场法治考试,全区66家单位的2870名国家工作人员接入四川省学法考法平台参与年度学法考法。
精准供给
从“我讲你听”到“你点我送”
针对普法内容供给与群众需求错位的痛点,成都市新津区推出“基层法律服务直通车”,通过5万份调查问卷、110余趟实地走访,形成“个性化菜单”。
——青少年群体“点单”率最高的是防范校园贷、防范校园欺凌。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联合“公检法”精选60个本地案例,编印“刺梨”系列教材3万册、未成年人保护手册4万册;创新“法治飞行棋”“法治迷宫大闯关”等12类沉浸式体验项目,进校园380场次,覆盖师生8万余人。
——企业群体最关注劳资纠纷、环保合规。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组建“法治体检团”,年均服务企业120家次,排查制度漏洞70余项,从“小切口”疏通法治宣传的“毛细血管”;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者开展“法律夜校”20场,500余名“城市跑男”现场学维权,普法实践更加精准高效。
——农村群众则聚焦土地纠纷、婚姻家庭和民间借贷。村(社区)法律顾问年均坐班、走访服务超2200小时,“法律诊所”开到田间地头,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9万人次,出具法律意见书163份。
场景浸润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八五”普法期间,成都市新津区把法治元素植入城市肌理,让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
——场景化阵地串珠成链。依托81个村(社区)“法律之家”与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打造“15分钟青少年法治教育圈”。兴义镇杨牌村党群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四川省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200余批次。
——智慧化场景推陈出新。“法治新津”微信公众号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问答”专栏,5期活动吸引2.4万人参与;与成都市新津区融媒体中心共建“津法新治”短视频矩阵,发布普法微视频2000余条,累计阅读量达300万+。
——IP化文创润物无声。累计发放“法治新津”系列帆布袋、小风扇、雨伞等文创产品50万份,成为群众争相收藏的“爆款”。
重点群体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关键少数”示范学。成都市新津区区级各部门累计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37期、2900人次;570名干部通过四川省学法考法平台在线“打卡”,年度合格率达100%。成都市新津区政府建立合法性审查“1+X”机制,五年来审查重大事项1511项,从源头防范决策风险。
青少年“学法筑基”——“拔节孕穗”期精心育。39名政法骨干受聘法治副校长,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创新“学校点单—法治副校长配单—政府买单”运行机制,形成“一校一策”法治课程。2024年暑假,“水城普法扬清朗,青春执笔写华章”主题体验活动吸引1200余名学生参与,原创法治微剧目《校园黑贷》线上点击量突破30万次。
基层群众“识法明理”——“家门口”普法暖民心。成都市新津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普兴街道岳店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普兴街道骑龙社区、宝墩镇太平社区分别获评第一批、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建立“自查+复查”双查机制,动态管理示范创建,培育广滩、望江等6个后备梯队,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乡村善治格局。
企业职工“守法聚力”——“法治体检”进园区。围绕轨道交通、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安排律师、调解员、公证员组团“坐诊”。五年来,累计为电建水电七局、中粮等120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出整改建议230条,帮助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融合治理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
成都市新津区始终把普法置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大局中谋划,推动“普法+调解”“普法+网格”“普法+信访”深度融合。
“微网实格”普法。将全区细分为1480个微网格,831名“法律明白人”和1800余名网格员“一员多能”,把普法搬进微信群、楼栋长会议、坝坝会。
“调解+普法”联动。建立26个品牌调解工作室,11981件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达98.32%,每调处一案,就普法一次。兴义司法所“老杨调解室”把普法贯穿调解全过程,其经验被央视报道。
“前端干预+风险预警”守护未成年人。法治副校长联合德育老师、社区民警建立“法治行为评估”机制,对具有欺凌、网瘾等风险的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累计干预个案86人次,实现“零犯罪”校园目标。
创新案例
从“盆景”到“风景”
“法治飞行棋”——青少年沉浸式普法。成都市新津区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知识点植入“飞行棋”关卡,学生掷骰子闯关答题,答对的晋级,答错的接受“法治小惩罚”。该活动已在15所学校巡回25场,学生平均正确率由62%提升至91%。
“法治乡村大讲堂”——群众家门口的“法律盛宴”。成都市新津区依托“一镇一品”,打造“法治+龙舟”“法治+渔博”等特色讲堂:端午赛龙舟时讲“安全法”,丰收节里话“乡村振兴促进法”。每场讲堂同步开通“云直播”,累计在线观看超50万人次。
记者手记
从“水城新津”到“法治新津”,变化的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
夜幕降临,瑞通路法治文化街区的LED屏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标语熠熠生辉。不远处的天府农博园,一场以“乡村振兴·与法同行”的法治集市正在热闹开市——摊主是普法志愿者,商品是法律知识,收获的是群众满意的笑脸。这,正是成都市新津区“八五”普法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