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创建第四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特别报道之二 | 摩尼派出所:小竹篓满载大“枫”景

  
2025-08-08 09:56:28
     

乌蒙山区的叙永县摩尼镇,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别看这个山区小镇,名气却不小:“石榴籽”调解发源地,从小镇走向全国;全国校园禁毒宣传标杆——新苗实验学校出自摩尼;康养小镇,每年夏天各地避暑大军纷至沓来,成为山区小镇一大风景。

摩尼二字源于彝文“箐竹林”,当地群众在农事活动中习惯使用箐竹篓。作为小镇平安的守护者,摩尼派出所全体民辅警入乡随俗,多年来一直沿袭背着菁竹篓走乡入户办警务的习惯,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之为“竹篓派出所”。这个看起来土里土气的山区派出所,背起竹篓走基层的传统,在乌蒙山区绘就出一幅小竹篓与大“枫”景的画面。

 


竹篓盛满“石榴籽”,团结开花润乌蒙

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各类矛盾纠纷可谓千奇百怪。为破解这一难题,叙永县政法系统历时数年倾力打造的“石榴籽”调解法应运而生,并向全国推广。

摩尼派出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殷嘱托,将“石榴籽”调解的精髓装入竹篓,背起民族团结的“和谐籽”,在仙草湖畔深耕田间警务。

石榴籽调解法,巧融德法解民忧。摩尼派出所立足多民族杂居镇情,经6年探索、实践,创新“石榴籽调解360工程”,联合摩尼法庭、镇综治中心选拔乡贤、少数民族党员调解员360名,编织精英调解网络,形成“民族乡贤悉民情、行业力量善政策、政法干警精法律”铁三角。德法双治破藩篱,主动研究各民族习惯,编撰《“石榴籽”调解民间习惯参照》,活用“盟誓”“挂红”“担保酒”等传统方式化解民族矛盾,案事件履约率从56%提升至92%。推行“主动访调”机制,“石榴籽”调解员经公安培训后,主动上门摸排化解,实现95%微小纠纷就地化解。扩大“石榴籽”调解法内涵,将调解成效延伸至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民俗陋习治理中,协同司法所发布“红黑榜”21次,推动基层风险源头清零。

避暑经济警务,护航康养烟火气。派出所坚持尊重差异、激活共性,将石榴籽工作法淬炼为各民族的“平安拐杖”和“致富火种”,优化办事高效、服务优质、公开透明、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派出所牵头,吸纳本地民宿经营者、村社干部、村寨长老等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平安联盟”,共商安全管理细则,构建覆盖摩尼辖区的平安网络;深耕“凉爽产业警务”,在夏季高峰时段科学部警,对仙草湖等网红纳凉打卡点精准布防,投入警力500人次,服务游客10万人次,提醒游客民族禁忌,打造平安避暑目的地;发挥群防群治效能,组建21人的“康养义警”,在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实现快速响应,现场高效调解游客纠纷1210起,助力“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创建。

生态警务共生,守护三省绿肺。延伸石榴籽工作法范围,让生态警务从“孤军奋战”走向“万物共生”,联动护林员、先锋网格员、热心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聚焦重点林区、水域,加强巡逻防护,平均每月开展巡逻12次;邀请司法所、法庭、综治办等部门加入共同治理,带动各村(社)组成村民护卫队,全方位开展对辖区水域、林区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切实做好野生动植物及生态资源安全保护。近三年来,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零发生,“21℃清凉”成为摩尼的平安名片。


竹篓装载“禁毒课”,铲毒培根润花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点针对青少年等群体,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

禁毒宣传,从娃娃抓起。叙永新苗实验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将禁毒教育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堪称全国校园禁毒宣传一面旗。作为乡村禁毒宣传的主力军,摩尼派出所背着满载“禁毒课”的竹篓,以学校教育基地为圆心,画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级教育宣传的圆矩阵,实现从“脆弱苗圃”到“无邪花园”,“警校共育”铲毒根、护家园,书写新时代禁毒教育温情答案。

公安主导筑基地,打造禁毒教育“硬核阵地”。面对三省交界区位复杂、涉毒基数大,特殊教育群体集中的严峻形势和,摩尼派出所联动新苗实验小学创新打造“留守儿童毒品预防教育基地”,以“学生不染毒、校园无毒品”为目标,筑牢校园禁毒防线。基地以“生命影响生命”为核心,配备4名专职禁毒教师,组建310人的禁毒家长委员会,打造240平米多功能禁毒活动室(含禁毒互动游戏机、禁毒手绘作品动漫画系统、禁毒文化长廊、禁毒文化涂鸦区),提供沉浸式禁毒教育体验。累计教育学生3000余名,成功转化问题儿童121名,荣获“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百强特色学校”等国家级荣誉,吸引48批次、1700余人次观摩,成为辐射三省的禁毒教育示范高地。

探索“233+”警校模式,激活预防教育“神经末梢”。摩尼派出所结合警校共育工作需要,探索推出“233+”禁毒教育法,形成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全域的禁毒教育辐射网,探索创建“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感染社会”的递进式教育模式。“2班会”固本,每学期学校各班级开展2次禁毒主题班会,筑牢学生认知防线;“3讲座”提质,每学期派出所法制辅导员与校外志愿者分主题到学校开展3次禁毒知识讲座,提升知识层级;“3家访”延伸,每学期派出所社区民警联合教师至少3次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座谈,推动“小手牵大手”亲情拒毒;“+方式”扩面,向上引入高端资源,邀请中国法学会专家教授来校开展法治讲座,升级教育权威,向下走村入户,把禁毒教育宣传精准漫灌到每村每户。

辐射乡土扩宣传,织密全民禁毒“共治网络”。社区民警背着装满禁毒工作资料竹篓的身影马不停蹄,从学校走向千家万户,联合辖区党委政府开展“五无村社”(无制毒、无贩毒、无复吸、无新增、无肇事肇祸)创建活动,以“无毒村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结合“苗族风情文化节”等传统民俗活动和“康养竹乡、避暑胜地”等产业优势,推出“不种罂粟种茶树、不碰毒品搞旅游”的禁毒帮扶举措,打造“红色苗乡、美丽无毒”的摩尼禁毒治理模式。联合交通运输局,开通辖区8辆禁毒专线营运宣传车,覆盖辖区两镇一乡19个村(社)4万余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确保识毒拒毒防毒知识入脑入心,营造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竹篓背来“春风雨”,真情服务润民心

雪山关下词赋壮、营盘山上橘子红。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背篓巡逻到背篓送证,摩尼派出所将“红心”注入竹篓,传承“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红色基因,背来平安、发展、服务三股“春风”,润泽乌蒙深山每寸乡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动人篇章。

红色根系扎深山,群防群治筑堡垒。面对乌蒙山区村落分散、道路险远的现实,2023年12月,派出所党支部联动郭庙、马湖、龚山3个偏远村庄基层党支部,创新建立“基层党支部共创警务室”,组建起一支由“社区党员民警+村支部优秀党员”共21人的“党员先锋巡逻队”,巡逻队员的竹篓里时刻装着应急雨衣雨靴、急救包、手电筒、打狗棍等装备,开展错时全域巡逻搜情,守护50分钟车程以外的偏远村寨。运行2年以来,巡逻队员用背篓警务和脚板警务织密了群防网络,实现情报信息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解、刑事案件零发生,同步实现长江流域禁捕“零非法捕捞”,以党建红守护生态绿。

长征精神映初心,民声民意篓中融。摩尼镇是县公安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联系乡镇,派出所义无反顾承担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前哨站的职责。2014年起,每年派驻6名民辅警至各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全力协助县级包联干部落实联系外出务工、就近创业、农业经营等帮扶措施,助力505户贫困户3000余贫困人口摘掉“穷帽子”;提供树苗、帮助建立农业合作社,为联系的贫困村东柴村栽种脆柿300亩,助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向县局争取专项资金,为贫困群众提供价值近100万元的鸡苗、猪苗,联系各机关食堂和民辅警采购农产品,消费帮扶助力增收致富;邀请竹编、蜡染、针织等匠人传授贫困户相关工艺技术,回收相关产品并联系公司销售,增加群众增收途径,系列措施架起警民连心桥。

背篓警务越天堑,便民春风进柴门。摩尼辖区乡村自建道88公里,车辆无法到达的村社农户共96户,村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3800余人,为破解留守群众办事难的难题,派出所因地施策,发挥竹篓警务优势,推出“双向快递式”惠民服务,延伸公安服务范围。社区党员民警抗重任,把服务便民的“最后一公里”变“零距离”,竹篓装载移动窗口,将户籍服务、政策咨询、公安宣传等送至特殊群体家中,竹篓承载的不仅是证件物资,更是党群连心的温度,警民关系如春泥护苗。近三年来,派出所社区民警已上门为1085名群众办理户籍业务,代取快递、信件等“便民服务”已超千次。

摩尼派出所将永葆“竹篓压肩志愈坚”的韧劲,在箐岭深处淬炼忠诚,以篓为舟,载起三省边际的平安灯火;以篓为笔,绘就苗彝共居的和谐画卷;以篓为铧,深耕康养竹乡的振兴热土。让这抹穿梭于千山翠幕间的藏蓝,永远守护“画稿叙永”的青山底色!

杨于青 文/图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