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卿 蒋李晴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每一枚红手印下的数字,都是我们下苦力挣来的血汗钱!”7月31日,成都市双流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15名农民工在调解笔录上郑重按下红手印。随着调解协议上的红手印一个个落下,他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紧张的神情化作释然的笑容——这温暖的一幕,正是依托双流区综治中心,区法院、区住建局、区劳动监察大队、区人社局、区公安分局、区矛调中心联动解纷,共同守护民生的生动写照。
2024年6月,15名农民工为双流某工程项目提供劳务,完成施工后,劳务费却迟迟未到账。眼看大半年过去,包工头始终以“未拿到工程款”为由拖延支付,30余万元欠款成了压在大家心头的石头。期间,街道办曾组织调解,发包单位承诺2025年7月中旬付款,但直到7月底,承诺仍未兑现。7月30日,冯某等15名农民工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双流区综治中心。
调解现场一度剑拔弩张。包工头坚持要求总包方及分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而发包方、总包方、挂靠方互相推诿,都不愿承担付款责任。眼看讨薪无门,15名农民工情绪愈发激动,矛盾不断升级。关键时刻,双流区法院迅速响应,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的聚合优势。一方面,法官耐心倾听农民工诉求,仔细梳理欠薪细节与证据,安抚大家的激动情绪;另一方面,逐一与发包方、总包方、分包方沟通,深入了解欠薪成因,明确各方责任边界,为双方搭建起平等对话的桥梁。经过连续两天的释法明理、反复协调,各方最终就欠付款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包工头承诺限期支付部分拖欠的劳务费,剩余款项则由总包方承担支付责任。
“这趟来综治中心真是走对了!没想到涉及的单位都在,还有法院的法官坐镇,给我们讨钱的路加了把‘安全锁’,再也不怕血汗钱打了水漂了!”农民工代表冯某对综治中心多元解纷机制非常认可。
下一步,双流区法院将继续依托双流区综治中心“高度融合、条块联动”的解纷平台,深度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推动纠纷在前端高效实质化解,让群众在每一次纠纷解决中都能感受到司法速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