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杨元禄
川、滇、黔结合部的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南与贵州毕节市团结彝族苗族乡、林口镇一水相望,西与云南威信县水田镇、镇雄县坡头镇隔河相望,彝、苗、汉多民族散居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少数民族占比49.1%。因三省边界毗邻,各民族间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致使边界治理各自为政、矛盾纠纷难调难处、治安问题频发多发。犹其是2020年鸡鸣三省大桥通车后,辖区人员流动频繁,矛盾纠纷事件更是大幅增加。
2021年,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与贵州七星关区团结彝族苗族乡、林口镇和云南镇雄县坡头镇,签订跨区域协作协议,建立联系会议和联村包保制度,着力破解边界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社会治安复杂化、重要风险交织化等难题。2年来,叙永县依托县级省际边界协作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开展纠纷联调、治安联防、毒品联治,通过组织联建、人员共管、信息联享等举措,最终实现省际边界乡镇间乡村共兴、生态共保,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提升,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民族地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乌蒙山区民族团结示范社会治理新格局应运而生。
党建引领:构建区域合作新体系
“跨区域社会治理,党建引领至关重要。” 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政法委员张小龙表示:“叙永县在构建跨区域合作新体系中,以赤水河流域红色故事为依托,培育红色党建联建示范带,实施党建一盘棋,成立边界地区联合党建工作季度交流机制,谋划双边地区便民利民支部,制定省际边界党建联动工作职责和支部共商制度。”
据张小龙介绍,水潦彝族乡根据《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边际协助深化平安建设的实施方案》,与省级边界4个县(区)、8个乡(镇)、村全覆盖签订《省际边界县(区)平安建设区域合作框架协》,实施“六联共治”,通过社会治安联防、情报信息联享、重点领域联治、矛盾纠纷联调、执法司法联动、法律服务联建,推动省际边界地区乡村公兴、生态共保。同时,组织省级边界乡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社会治安管理、政务一体融合、服务企业协同发展、政法队伍协作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协作,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平安联创:打造纠纷化解终点站
赤水河村三社三级网格员熊某,在与群众中聊天中得知樊某与其儿媳黄某因家庭琐事闹的不可开交出现相互辱骂的情况,如不及时处置将有可能导致纠纷升级。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网格员熊某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二级网格员张定贤并及时介入开展调解,通过2次调解最终化解了该纠纷。
在搭建特色调解平台方面,将镇村两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与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相融合,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设立省际边界联动中心,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着力实现一中心统筹推进、多方面融合治理,持续提升边界社会治理效能、推进边界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增强边界风险防范处置。组织毗邻乡镇共同修订完善《省际边界少数民族地区“石榴籽”调解共同习惯参照》并联合发文确保习惯参照顺利执行,共同设立村级“石榴籽”调解工作室45个。据悉,自工作室建立以来,水潦彝族乡矛盾纠纷发生率和化解成功率实现“一降一升”,近年来共调处矛盾纠纷320件,涉边界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78%,调解成功率由35%上升至98.5%。
整合毗邻乡镇党政力量、政法力量、网格力量和群众力量组建省际边界联动队伍,建立59人的联动人才库,将信息收集、风险预警、矛盾化解、重点人员管控等压实到每个单元格,确保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自开展协作以来,三方共同破获案件14起;边界的治安案件从87起降至32起,同比下降37%;刑事案件从12起降至6起,同比下降50%;共同管理重点特殊人群41人。
在健全双边自治机制方面,着眼提升双边居民自治力和文明素养,召集双边村民召开院坝会、群众会等,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小区公约,发挥红白理事会、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联合开展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42次,听取村民建议,修订双边共同遵守公约10条,劝导大操大办35次。
为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分散居住治理难的问题,按照就近居住的原则,将10户左右群众建立一个联防小组的治理监督体系,确定1名党员代表或有威望的群众作为户长,充分发挥群众治理主体作用。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全面参与,做到信息早收集、矛盾早发现、风险早化解,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服务联手:建立便民服务直通车
社区戒毒人员胡某,因到林口镇务工,按照人员管理要求需定期进行检测。为切实做好人员管控,减少胡某常时往返开支,按照跨区域协作要求,水潦乡及时与林口镇沟通,胡某由林口镇协助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对胡某进行检测并将情况反馈水潦彝族乡。
借助于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在边界村全覆盖设立“边界法律服务点”,召集法律顾问、社会人士等进行会商,拟定边界法律服务工作指南,制定边界协作服务清单12项,组建法律服务联系群,对边界村民的法律诉求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受理,通过现场值班、微信等线上线下方式提供多元法律援助,实现服务“不打烊”;与边界协作地区开展司法执行便民服务活动,对双边变更执行地、重点打击、快速接处警等提供优先办理和优先审批。
针对边界地区行政体制的限制,充分利用各方的党建资源、社会资源,联合为当地群众提供卫生、教育、劳动保障等便捷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水潦彝族乡与民族团结彝族苗族乡、坡头镇等乡镇开展防疫联合,一边加强省际通道管控,一边针对两地群众实际困难,采取统一购买、统一配送的方法,有效解决了群众防疫生产的问题。强化生态保护联动方面,组建环境资源审判庭、“赤水丹心”公益诉讼团队、“拓荒牛”法律服务团等专业法律队伍,在赤水河流域设立2个生态保护增殖放流点,督促非法捕捞水产品违法行为人增殖放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累计投放鱼苗2万余尾,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刑事案件11件,发出检察建议13份,回复、采纳率100%;省际边界乡镇共同组建“赤水河机动巡护队”,不定期联合开展宣传和巡查,共宣传18次,开展联合巡查23次,发现并及时制止违规行为16起,有效推动了惩治犯罪与修复生态、纠正违法与源头治理、维护公益与促进发展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