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能更高、生态更佳”绵阳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日前,绵阳市委政法委牵头制定《绵阳市政法系统优化涉企服务十二条措施》。
一是搭建便捷沟通渠道。完善政法系统涉企法治服务网络平台,依托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涉企服务窗口,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闭环,高效回应企业法治需求。
二是严格入企执法检查。实行涉企检查计划强制备案,全面推行“天府入企码”,实施“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杜绝多头、重复检查。企业实时举报违规检查,确保无报备不检查、非紧急情况无码不入企。
三是推行包容审慎执法。建立容错纠错服务型执法制度,动态更新从轻、减轻、免于处罚清单,对于企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以行政指导为主,给予限期整改机会。
四是强力兑现胜诉权益。在各级法院公布执行案件办案流程、标准、时限,企业认为执行法院存在消极执行、拖延执行等情形,可向市中院申请交叉执行。对确有消极执行、拖延执行等情形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绵阳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优势,实现涉知识产权案件本地办理,切实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对侵权基础事实清楚的知识产权案件,创新实行部分先行判决,避免企业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持续受到损害。升级“绵州·吾为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平台,集成法律法规查询、案例展示、线索举报、检企对接等服务。严格落实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同步审查案件材料。
六是优化涉企纠纷调解机制。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加大对重大案件的先行调解力度,推动仲裁、调解无缝对接,实质化运行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引导企业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负担。
七是提高受案立案时效。畅通涉企受案立案全流程受理处置绿色通道,在各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专窗”,在公安接报案中心和110接处警中心设立“涉企专席”,加强落实“首接”责任制和一次性书面告知制度,让企业只跑一次。
八是规范涉案财物处置。严格执行涉案财物强制措施“每案必审”机制,对强制措施适用及管理处置不规范行为,执行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甄别核实,确与案件无关财物应当在3日以内解除强制措施。
九是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政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需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管协助调查的,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并开具法律文书后,可以到证人、被害人所在企业、住处或者其提出的地点进行询问。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
十是优化破产案件审理机制。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和无产可破案件,适用破产案件简易程序,在6个月内审结案件。建立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平台,支持债权人会议全程在线召开,为管理人全流程线上履职提供电子卷宗等辅助支持,设立管理人资金监管功能,切实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建立“执转破”审查机制,鼓励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在审查过程中申请预重整,助力企业重生。
十一是助力企业信用修复。推行信用惩戒宽限机制,对一般失信企业,给予1-3月宽限期;需要延长宽限期的,经企业申请,法院审查相关证明材料后,可适度延长宽限期。企业履行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法院在3个工作日内屏蔽失信信息,并立即向征信机构推送履行信息,助力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经营。
十二是提升涉外法治服务。开展“绵企出海·法治护航”行动,聚焦“一带一路”、跨境经贸、投融资、并购、反倾销、反垄断等重点领域,发布涉外法律风险防范指引,组建公布涉外法律人才库,为企业提供及时、专业的涉外法律服务。(任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