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知道这些维权途径

  
2019-11-13 14:39:35
     

  2019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落下帷幕,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2684亿,仅开场16小时31分12秒就超过了去年全天成交额。虽然今年双十一前期的“盖楼”等活动屡遭网友吐槽,但广大消费者还是在这场网购盛宴中释放出了强大的购买力。然而,在这场全民购物狂欢之中,隐藏了一些商家的“小动作”,一些条款或混淆视听,或减轻商家自身责任,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暗藏购物陷阱,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什么样的规定属于霸王条款?遇到霸王条款该如何依法维权?记者梳理了3类常见的霸王条款,并就条款的合法性及遭遇霸王条款后的维权途径采访了律师。

  霸王条款1

  “预付订金不予退还”

  购买预售商品既能享受优惠,也不用熬到零点抢购,所以预售商品越来越受青睐。例如,预付25元抵50元使用,预付150元减100元,大部分店铺的预售商品从10月下旬就给出了预售通道,预付定(订)金后,在11月11日当天随时都可以付尾款。但如果消费者没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商家规定“预付定(订)金不予退还”。“订金和定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北京蓝鹏(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表示,根据我国《担保法》第八十九条,“定金”规定是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订金”则不具有法律上的担保意义,只是一种预付款,在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都不能适用定金罚则。“因此,预付订金是可以退还的。”王英占说,“部分商家混淆‘定金’和‘订金’,这二者的区别就是订金能退,定金不退。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注意甄别,谨慎下单,切勿盲目支付定金。”

  网购提示:据记者调查,双十一大部分商家的预付单都适用“定金”规则,但部分店铺用“预付订金不予退还”来混淆视听。消费者如果与商家协商无果,可等到付完尾款后再退货,这样可以退回所有的款项。但还是建议考虑清楚再下单,避免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霸王条款2

  “特价商品概不退换”

  趁着双十一,部分商家将库存商品按照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进行清仓处理,虽然优惠力度前所未有,但同时也标明“不退不换”。消费者收到特价商品后,发现有质量问题、尺码不合适、不喜欢,就真的不能退货了吗?“如果涉及到商品质量等问题,是可以退换的。”王英占表示,《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规定,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特价商品也应按正价商品对待,享有正价商品一样的售后服务保障。”

  王英占补充道:“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除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外,网购商品都应适用7天无理由退换货。因此,这个说法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霸王条款。”

  网购提示:消费者收到特价商品后,除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外,可以在7天内申请退换。如果与商家协商无果,可以通过向平台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等途径依法维权。

  霸王条款3

  “本店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双十一期间,除了“盖楼”得红包、领取天猫津贴,有的商家还自己搞起了活动。消费者可通过参加店铺签到、抽奖等方式领取店铺优惠券或者奖品,但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商家。什么是商家的“解释权”?如果消费者在参加店铺活动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解释权”是否有法律效力?“店家所谓的解释权只是他的单方规定,不能都有利于商家,应当根据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等原则进行解释。”王英占表示。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王英占说:“如果购物时遇到此类以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商家,应当通过投诉、起诉等法律手段及时维权。”

  网购提示:商家有权自行决定活动规则,但以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限。“本店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不是“免死金牌”,如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样要承担侵权责任。

  链接

  网络维权截图很重要

  除了以上三种较为典型的霸王条款,“买一赠一,对赠品不实行三包”“先签收后验货”“验货可以,得先交开箱费”“因节假日造成的延误,承运人不承担责任”“易损易腐货物在途中损坏、腐烂,本公司概不赔偿”……也均属于无法律依据的“霸王条款”。消费者如因这些“霸王条款”致合法权益受损,可通过以下方式依法维权:

  1.向购物平台维权

  各个大型购物平台都有投诉维权渠道,消费者要注意保存好产品照片、聊天记录、交易记录截图等证据,向客服进行投诉或举报;

  2.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果遇到网购诈骗,消费者可向公安局网监处报案,或电话报警;

  3.向消协投诉

  网上购物发生消费纠纷,还可向省、市区消协投诉,维权热线12315;

  4.全国12315平台

  登录全国12315平台(http://www.12315.cn/)进行投诉;

  全国“12315”微信小程序或“12315”微信公众号。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周靖 赵紫荆

  部分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