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记泸州市江阳区司法局茜草司法所

  
2023-03-24 14:48:32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元禄

 “全国先进司法所”“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省级“枫桥式司法所”、泸州市委市政府“二等功公务员集体”,泸州市江阳区司法局茜草司法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法治思想,交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基层政法一线的答卷。

长江南岸,与泸州主城区隔江相望的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下辖14个社区32个小区23个网格,不仅是泸州三线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更是十里绿色长廊——张坝桂圆林风景区所在地。随着“长起、长液、长挖”三个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搬迁和泸州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茜草正成为长江上游的泸州“浦东”。



时代的巨变,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三多一高”的新矛盾:征地拆迁居民多——辖区内已建成的32个小区有70%是安置小区,“长起、长液、长挖”三个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搬迁集中安置在茜草江南新区;在建工地多——恒大、碧桂园、中天、金科、蓝光、敏捷等大小建筑企业入驻辖区,在建工地19个,农民工4800余人;景区外来游客多——张坝桂圆林风景区年均接纳游客120余万人次。

“三所联动”:源头治理创机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茜草司法所以“最强支部”建设为龙头,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多措并举推动党建工作与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明法·善治·美江阳”,民法广场让群众普法有了新“课堂”,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为打造“和谐茜草”基层治理实践样本,茜草街道率先在全市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三所联动”调解机制,充分整合司法、公安、法律专业人士“三股力量”,聚合阵地、整合力量、融合工作,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派出所接到非警务类报案后,第一时间移交到“三所联调”工作室,由司法所和专职调解员及时处理化解,对专业性较强的纠纷及时引入法律工作者主导调解,形成从接案、调解、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既保证专业性又体现公正性,大大增强人民调解公信力。对适用调解的治案案件,派出所接警后先期出警负责现场维护、调查取证;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释法明责、厘清后果;司法所负责安抚情绪、调解案件,做到调解优势互补、无缝对接,实现矛盾纠纷的可调性和可防性,避免因时间延误而导致矛盾升级转化;建立“三所联动”定期研商、重大事务会商会办、风险评估、涉法涉诉联合介入、合法权益保障联动等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人员共融、信息共享、平台共用、机制共联”,非警务纠纷下降30%,很大程度上把派出所从非警务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派出所将警力更好地投入到整治社会治安秩序和打击违法犯罪等警务主业工作之中。

近年以来,司法所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协助化解信访积案3件、化解矛盾纠纷188件,帮助农民工2000余人次,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茜草司法所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推行“一二三”工作法,确保社区矫正人员不漏管、不脱管;同时落实三级帮教措施,实行网格化管理,助推刑释解矫人员顺利回归融入社会。

司法所从群众关注的问题入手,用心、用情、用力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制度强基础,变“无序”为“有序”;齐抓共管聚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多措并举抓落实,变“担心”为“放心”,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认同感节节攀升,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市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茜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工程全面繁荣。


“五诊”服务:法治惠民暖民心

践行“枫桥经验”,创新法治惠民。茜草司法所设立公证协办点、法律援助工作站等6个工作站点、建立学雷锋法治志愿服务队,进小区、到企业进行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切实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和着力点延伸至社情民意的方方面面。朗读亭、家庭文化长廊、家风馆等创新创意普法教育示范基地,简于形、精于心,让法治宣传时尚又温馨。同时,司法所还通过“五诊”服务普及法律知识,为群众搭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平台,真正将司法惠民的承诺落到实处。

 

编辑:徐雯夏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