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张渝田

  
2021-02-18 09:27:08
     

“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张渝田
  
为法治四川建设 量体裁衣

 

​张渝田在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法治论坛发表演讲


张渝田在“治蜀兴川”法治论坛上作点评受访者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王晗阳
  
  2020年12月17日,顶着淅沥的小雨,省法学会副会长张渝田接受了四川法治报记者的采访。乌黑的头发、挺立的身姿,让人难以将64岁的年龄与张渝田联想在一起。尽管已经卸任省法制办主任、省政协委员职务,张渝田仍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法治政府建设保持着高度关注。
  
  “‘法治政府’正逐渐走出‘理想国’的蓝图,而在神州大地上一步步地成为现实。”谈及自己耕耘了30余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张渝田十分感慨。
  
  > 行政管理 以法治方式做好“减法”<
  
  从2008年到2016年,作为省法制办主任,张渝田参与了我省百余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其中,最让张渝田难以忘怀的是他2009年主持研究的《四川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评估指标》(以下简称《指标》)。如今,11年时间匆匆过去,《指标》中关于“行政执法”“争议化解”等方面的条文制度,仍然在法治四川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指标》也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张渝田几十年来的工作串联起来。2011年1月15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终审评选会上,张渝田作发言陈述,他把《指标》比喻成一种宣示,即让“依法行政”的理念在四川落地生根。
  
  “其实,早在2004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当时,法治政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国务院的文件提出了概括性的总体要求,至于怎么落实并没有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这需要一线立法者结合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之路。”张渝田告诉记者。
  
  面对这样一块法治“处女地”,张渝田决定先向沿海取经。了解到深圳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走在全国的前沿,他随即带队前往学习相关经验。“几十页、二百多项指标的文件,摞起来有两个指甲盖那么厚。”谈及深圳出台的政策文件,其指标之全面和内容之翔实给张渝田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考核指标是否符合四川的客观实际。“在发展程度上,四川跟深圳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单纯的拿来主义必将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张渝田说。
  
  “做减法”,是张渝田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在《试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文中,张渝田写道:“(行政主体)应该走出社会管理越是加强,社会问题越是增多的怪圈。”在他看来,法治政府应该善于以法治方式做行政管理的“减法”。在《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张渝田同样贯彻了这一理念,他将构建整个指标体系的过程比喻为裁缝做衣服,一刀不下,衣服就做不出来。
  
  “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考核简便、方法科学”,从这十六个字出发,张渝田协同团队终于推出了富有四川特色的《指标》,后来经过两次修订,指标数量精简到了12条。张渝田并不担心指标数量偏少而导致的“考核不全面”的问题,他再次引用量体裁衣的例子,“做好一件合适的衣服,关键只需要胸围、肩宽、腰围等几个数据。”他介绍,《评估指标》之所以采用“评估”代替了更为精准的“评价”,也是出于保持指标“普适性”的考量,从总体上指导全省法治政府的建设。
  
  > 法治政府 从“理想国”照进现实 <
  
  《建设法治政府机制研究》《建构法治政府的逻辑》《论依法行政的逻辑结构》……30余年来,张渝田不仅奋战在立法工作的第一线,他的各类著作论文也已成为学界研究相关课题的“必读书目”。得知自己的文章在知网上数以千计的下载量,张渝田说,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只想立足本职向大家分享工作上的一些经验。
  
  2020年是全国“十三五”收官之年。5年前,张渝田曾表示,希望能够在“十三五”见证四川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如今旧话重提,在他看来,随着各方认识的不断深入,法治政府的建设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早在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提出来了,当时的说法是,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法治政府的建设工作。”张渝田说,“后来,随着对法治政府内涵认识的不断加深,目标实现的年份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讲的法治政府与10多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张渝田说:“全会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作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放到了2035年的远景规划当中,表明了法治政府建设并非是一项孤立的工程,亦不能一蹴而就,符合国家的客观实际。”
  
  转变正在发生,回顾法治四川曲折的建设过程,张渝田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最早我们去向各级政府部门作宣讲,别人都觉得我们是书呆子,什么法治政府云云都是‘理想国’的事情。你发言大家都不反对你,但当时大家的心里并不一定认可这套理念。”张渝田说。而如今,仅仅几年时间,“会前学法”已经成为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前的“必修课”,“重大决策评估咨询制度”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知法学法的氛围在全省蔚然成风。
  
  2015年,《行政诉讼法》首次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新法”生效的第一天,全国各级法院行政一审共登记立案2000多件,与之前的日均立案量相比翻了一番。“立案登记制的确立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民告官’有了国家生效法律撑腰,杜绝了往日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互相‘打招呼’的弊病,相当于倒逼政府依法行政,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张渝田看来,法律条文的变化同样彰显了法治社会正在一步步走出“理想国”的蓝图。
  
  > 抗击疫情 法治“常青树”扎根法学会 <
  
  如今,张渝田退而不休,既是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发展组副组长,又是省法学会副会长的他依然忙碌在法治工作的前线。
  
  “在普通人的眼中,法学会是一个专注于理论研究的专业组织,和日常生活隔着距离。”张渝田坦言,学术研究作为一项严谨的逻辑工程,确实会让人有“后知后觉”之感,但他坚持学术研究的生命来源于客观现实,并在最后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否则就有“闭门造车”的危险。
  
  张渝田告诉记者,近年来,省法学会的功能愈发完善,除了日常开展学术交流、评选优秀学术成果等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到“法律起草、政府决策、民主监督”等过程中,并围绕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公共事件进行学术研讨,提出对策和建议。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疫情暴发初期,针对这样一个社会公共事件,法学会关注的重点在于政府部门采取的一些强制措施是否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要求。比如,不少地区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进行封路,是否有法律支撑?部分返乡人员被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怎样保证适度等,围绕这些议题,组织学者们进行讨论,并形成文件供决策者参考。”张渝田说。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稳定,省法学会组织各研究会针对细分法律领域,提供依法防控的智力支持。“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农民工保护指南》,就抗疫期间用人单位完善生产管理、工资待遇、平等就业等问题,提出了法律法规政策参考指引。”张渝田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则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法律知识手册》,系统全面地梳理收集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法律问题。”
  
  为了进一步帮助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6月10日,省法学会企业法商融合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围绕企业法商融合管理和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助力企业早日走出疫情阴霾。张渝田表示,未来法学会在巩固今年的工作成果之外,将着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政治引领,在建设平安四川、法治四川,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事业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谈及荣获今年全省“十大法治人物”一事,笑容浮上了张渝田的脸庞:“几十年来,首次从‘幕后’来到‘台前’,看到公众对我工作的肯定,非常幸福。”但他同时表示,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个人的表彰,也是对长期以来从事法治政府建设的众多工作人员的激励,而自己不过是其中一个“代表”罢了。
  
  采访结束时,天空已放晴,残存的雨水从树叶上落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张渝田缓缓踱步在归途的小路上,这位法治界的“常青树”背影仍然挺拔,他呼出一口雨后的新鲜空气,喃喃道:“法治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